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余建晖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人才振兴,面对人才需求端释放的信号,农林人才的培养该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
当前,我国传统农业正向以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转型。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对接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们必须汇聚全社会力量,大力培育农林科技拔尖领军人才、“一懂两爱”农村工作队伍和新型农林产业经营主体、乡村振兴带头人等四类人才队伍,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战略支撑。
“内”“外”兼修,聚焦农林科技拔尖创新领军人才的关键少数。我国农业品种、技术和产品背后的基础性、前瞻性理论研究与多学科交叉融通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亟待加强。这就要求高等农林教育要加快构建自立自强拔尖创新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深化学科、专业、科技和人才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新农科建设应从单一学科研究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跨界转变,拓展传统农科内涵和外延,培养急需紧缺农林类人才。二是建设优势特色学科。涉农高校应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和优势,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三是加强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一方面,促进新专业设置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另一方面,改造现有涉农专业、布局新兴涉农专业应立足实际,充分利用好现有师资队伍、经费保障、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四是探索创新农林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对急需紧缺涉农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聚焦数字育种、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关键环节,重点加快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农业人工智能、高端传感器等多领域领军人才的自主培养,推动“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创新,实现从“卡脖子”到自主可控。五是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堪当国际责任的卓越农林人才,着力增强农林人才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胜任力;提升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安全度、自主性和创新力。
“土”“洋”结合,培育扎根基层的“一懂两爱”农村工作队伍。一方面要“洋为农用”注入“一懂两爱”新鲜血液。坚持实施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计划,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兼职和离岗创业创新制度,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建立教育、科技、农业、文化旅游等涉农部门专业人才县域统筹使用制度,推动编制、职称、经济待遇等资源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形成人才向农村流动的用人导向。研究出台引导和支持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等新乡贤返乡的扶持政策,打造一支留得住、能带动的乡村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土为实用”培养“一懂两爱”乡土人才。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放大学、党校、职业学校等各类资源,组建乡村振兴发展学校,构建差别化、个性化、全方位终身培训机制,在基层发现、磨炼和重用人才。定期遴选优秀乡土人才到知名高校、企业提升能力素质,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农业金融、保险、电商、物流的人才。以培养当地农民人才为主,加快实现由简单“办班”向系统“育人”转变,定向培训一批能适应现代农业、有志扎根农村的农民大学生,造就一批用得上、能战斗的“土专家、田博士、农创客”。
“学”“用”并举,壮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型农林经营主体。引导各类新型农林经营主体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规范运作、财务会计、年度考核、监督管理等各项制度。建立新林农业经营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经营主体实现主体资质化、生产专业化、管理标准化方向发展。推动“户转场、场入社、社联合”,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土地合作、资本合作、资金互助、品牌共享、风险共担,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大涉农培训资源整合力度,依托“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林职业经理人CEO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计划”,开设田间学校、组织田间课堂,将教学班办到乡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以实训实习、现场互动、模拟操作为主的培训教育。鼓励农民广泛参与和受益的创业创新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一批与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相适应的产业工人。
“引”“培”并重,大力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一要整体建强村党支部战斗堡垒。要大力实施“红色头雁”工程,通过五级书记乡村振兴,提升党的组织力、战斗力。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全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每年选树一批先进支部,推广新进村辐射周边村、强村带弱村、村企联建、合村并组等做法。二要加强村干部能力和队伍建设。结合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富美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工作,开展省、市各级业务部门的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开展农村基层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全面落实村主职干部专职化管理,加大从优秀村主职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力度。三是大力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将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优秀农民工、村镇企业管理人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等作为村干部重点选拔对象,为乡村振兴蓄积力量。
(作者系福建农林大学助理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