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基础上,深刻总结自主和开放、发展和安全、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辩证关系,依据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面临的发展环境确定的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构建了大国经济自主自立、开放合作的发展范式,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原创性成果。
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2023年4月和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河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深刻领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深刻理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这项战略任务,符合大国经济、强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更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我们可以从必然性、长期性、根本性和全局性四个角度来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
从必然性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依托国内大循环增强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通过国际循环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这是大国经济、强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抉择。
从国际上看,主要大型经济体都是立足内循环基本盘、通过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发展壮大、争取发展主动权。从美国到欧盟,从德国到日本,都在强大内需基础上,通过本国制造走向世界,同时在与全球市场的互动循环中推动产业升级,依靠占据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实现对全球市场的控制,进入了发达国家前列。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国内大循环具有坚实的基础,可充分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同时,我国经济已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坚持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加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提升,不断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从长期性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奋斗才能完成的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确定了到2035年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任务。这表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7月9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曾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场需要保持顽强斗志和战略定力的攻坚战、持久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自觉把工作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统筹考虑和谋划,以更加坚定的思想自觉、精准务实的举措、真抓实干的劲头,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为此,我们需要把握节奏力度,久久为功,既立足当下,从着力破除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选取真正的重点堵点难点集中攻关,更要放眼长远,从构建长效机制、源源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和不断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着眼,步步为营,持续推进。
从根本性看,构建新发展格局事关牢牢把握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改革开放以来,党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领导人民埋头苦干,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国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史,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在和世界经济的紧密互动中,不断发展壮大自身,这是一条宝贵经验。
十四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程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和诸多压力风险。
面对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越是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越需要打牢经济基础、夯实发展根基。我们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地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稳住国内大循环的基本盘,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才能跨越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
从全局性看,构建新发展格局事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需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中,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项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决策部署。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适应了新发展阶段确定的我国发展历史方位,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个中心任务,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做好江苏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寄予殷切期望,希望江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要求江苏“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是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成员、制造业发展高地和外向型经济大省,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以江苏新实践贡献江苏新力量。
要在推进科技现代化、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上做示范。近年来,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持续壮大。下一步,要立足自身产业科技融合创新优势,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江苏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聚焦前沿领域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平台,全面提升江苏在国家战略科技等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推动构建产业跨界融合、企业协作融通、集群高端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提高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探索发展未来产业。积极对接引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资源,大力发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跨区域一体化布局建设。
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做示范。近年来,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步伐加快。下一步,要紧扣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强省之要,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强化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赋能,推动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集群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促进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不断增强大企业引领发展与产业系统定义的能力,努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前瞻开辟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技术、空天与海洋开发、量子科技等新赛道,抢占产业竞争发展制高点,在保障和维护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发挥更大作用。
要在破除区域壁垒、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上做示范。立足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做好城乡融合、区域互补、南北联动大文章,强化政策引领和市场驱动的协同效应,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大力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市场化合作,探索产业链创新链跨界跨区域融合新路径,在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格局中形成活力迸发、协调联动和竞相发展的强劲发展势头。提高产业跨区域转移水平和要素跨区域配置效率,更好利用省内省外、国内国外多种资源,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外循环动力活力上做示范。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在重点改革领域实现新突破、形成新优势,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带动改革,建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增强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江北新区等改革开放平台发展势能,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联动改革、协同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把江苏打造成吸引汇聚全球高端要素的强引力场。
(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史育龙,原文发表于《新华日报》2023年11月7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