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近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数字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深刻改变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推动着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提出的《关于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建设的提案》引发热议。
案 由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近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供给侧和消费侧双向发力,数字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数字文艺作品的线上云演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深刻改变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推动着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如何推动数字文艺作品的规范化建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新业态模式,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 议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发展要求,文艺单位创新打造线上演播精品剧目,从数字化、市场化等角度进行探索。如何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潮,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创新发展生态,促进数字文艺作品的规范化建设,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拓宽思路,确保数字文艺作品的传播和推广
目前,数字文艺作品线上演播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视频平台等。建议拓宽思路,用好线下影剧院等资源,从院线发行的角度拓宽传播渠道,促进数字文艺作品的传播和推广。
影院作为大众娱乐场所,可针对戏剧观众群体推出定制化服务。数字文艺作品的院线播映,建议采取“多样化营销+个性化服务”的策略。
(二)统筹管理,打造数字文艺作品的标识化
为适应新时代数字文艺作品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议数字文艺作品进行许可证式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数字文艺作品制作规范化、标准化,打造中国数字文艺作品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三)加强联动,助力数字文艺作品的新未来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明确工作职能职责范围,建立责任清晰、人员明确、任务具体的良好工作机制,形成联动机制。
数字文艺作品汇集了剧目创作、制作发行、宣传推广等各个行业。数字演艺新业态的未来发展,要凝聚思想共识,汇集行业力量,注入更多合力、动力和活力,加快构建演艺产业发展新格局,更好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文化强国建设,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书写好数字中国的文化新篇章。
为深入贯彻《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推动全国文化和旅游资产的数字化建设,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决策部署。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基于中传云和文化和旅游部艺术数字资源库的已有成果,建设了全国文化和旅游数字资源库,以强大的数字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能力,持续扎实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赋能文旅产业。
目前全国文化和旅游数字资源库拥有资源标签超过1000个,涉及公共服务、艺术、文物、旅游、非遗、科技教育、产业发展、知识产权等领域,由行业专家、学者、媒体组成审核工作组,严格把控收录品质。当前已入库条目超10万条,图片、视频等数字资源超过262918件。
在探索线上演播实现精准传播方面,文旅中国云演播与各大院团开启了基于全国文化和旅游数字资源库的线上线下联合运营实践。目前,包括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十大院团、各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组织、全国范围内演出机构和地方院团、演艺集团提交的艺术作品约10万个,覆盖包括京剧、评剧、晋剧、豫剧、越剧、秦腔、黄梅戏、二人转、梆子、花鼓戏、潮剧、扬剧、采茶戏、大平调、沪剧、淮剧、庐剧、吕剧、曲剧等在内的音频、视频、图片等数字资源共计80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