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华东交通大学 舒曼 郑洁 范琳
潜心磨剑,首创护心秘籍;热心公益,走遍万水千山。孜孜不倦,寒暑如常;抗疫救灾,勇于逆行。默默耕耘,为师生营造心灵驿站;奉献爱心,为社会点亮无数生命。——题记
“想谈心,找舒曼”,在华东交通大学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对于舒曼而言,作为一名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这是对他的最高评价。
他是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获得者,与这些荣誉相比,他更珍惜的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7000多个日日夜夜,与学生的每一次促膝长谈。“这是我最后一次与您联系……”舒曼的手机收到一位同学的求救短信,舒曼心急如焚,立即联系学校各部门、派出所等单位,在夜晚四处寻找,最终将意欲轻生的小刘及时救下。舒曼在随后长达两个月的时间对小刘进行长期的陪伴与开导。去年6月,小刘如期毕业,家长赶来学校,握着舒曼老师的手,一遍一遍地说:“感谢您和学校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二十余载春秋,舒曼已记不起有多少这样的场景,也记不起帮助过多少的学生。21本心理健康著作,400多万字的心理辅导记录,100个危机干预个案,记录他对学生全身心的呵护与爱。
舒曼自己来自农村,父母都是朴实厚道的农民,深深懂得:“一个学生的背后是一个家庭,帮助一个学生就是帮助一个家庭”。这也是舒曼倾情投入、醉心工作的动力。他像不知疲倦的“钟摆”,周而复始地围绕学生成长“律动”,目的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让更多学生出彩。
以心换心,扎根一线守护学生心理健康;上下齐心,探索心理教育“华交模式”;坚守初心,专业能力担起社会责任……20年辛勤耕耘,在舒曼带领下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华交”名片,引得江西省高校心理素质拓展和实训中心、江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等省级平台先后选择落户在这所工科高校。
以心换心,破除心理健康教育障碍
“心理疾病等同于精神疾病?”
“存在精神疾病的人才会走进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
“接受心理咨询真的能帮我解决实际问题?”……
落后的心理健康观念、学生对隐私保密等方面的顾虑,成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舒曼需要面对的一连串难题。
怎样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满足师生的需求?“站在受助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改变错误的观念,畅通心理咨询渠道,为心理健康教育扫除障碍。”这是舒曼总结出的答案。
在工作室窗户悬挂横幅,印上电话姓名、“蹭”全校大小班会时间做心理健康教育宣讲……
就是用这种他自认为“最笨最土”的办法,硬生生地让当时全校七八千名学生,记住了这位做心理咨询的老师——其人其名、电话和地点。
“想谈心,找舒曼”,一度成为校园流行语。舒曼的工作变得忙碌起来,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咨询,他还把“联络关系网”进一步拓展,举办辅导员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培训班、编辑心理咨询导报、在媒体开设专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师生所接受与认可。
见到如今总是带着甜美笑容的刘婷,很难想象她阴郁时期的模样,她笑言“反正当时就是与正常人明显不一样”。
刘婷刚考上大学,第一次走进大城市,农村出身的她一度性格孤僻,状态低迷。在辅导员介绍下,她找到舒曼做心理辅导。
“我理解她的烦忧,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在很小的时候她就是一个孤独的女孩。”同样出身农村的舒曼介绍说,贫困生等弱势群体心理相对脆弱而敏感,是关注的重点。
“有时哪怕只是给予一点点关怀,便能点燃新的希望。”谈心时,舒曼总是优先关注对方积极、阳光的一面,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细节,“只要加以引导、激发,很快就会自我生长,驱散心灵的阴霾。”
经过舒曼前后五次交心聊天,刘婷孤独感减轻,到最后,已基本消失,还找到了自信,后来还担任了学生干部并被评为优秀团员。
在舒曼看来,心理咨询是一份让人幸福的职业,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前来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它不再是隐秘的需求,而是现实的需要,也不再是对心理障碍者的治疗,还可以在更广的范围里对人的心理成长与发展过程产生积极的作用。
“学校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健康平安是学校最关心、最大的事情。”华东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柳和生介绍说,心理工作是校园的安全阀,我们是学生背后的“守门人”,而他们背后也都是一个个家庭。
舒曼为了应对春季心理高危期,他倡导开展了“春天行动”,一开展就是20年;为了“拯救”每天“宅”在寝室的“低头族”,他发起了幸福微宣传活动,提供“强身”营养剂。2021年是舒曼同志教师生涯的第二十个年头,他始终摸爬滚打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他在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上,打一场艰辛而幸福的持久战。
上下齐心,探索心理教育“华交模式”
一个人带领一个十人的团队,肩负着2万多名师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难不难?”“难!”
“要不要坚持做?”“要!”
怎么做却成了摆在舒曼面前的难题,而创新是他的法宝。从一个人、一部电话、一个房间,到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覆盖,“一十百千万”的心理教育“华交模式”,舒曼用了20年。本土化、接地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辅导员参与进来了。2005年,舒曼率先在全省高校组建辅导员心理咨询兴趣小组,而今,由他创建的“舒曼心理工作坊”,已经成为全校最受辅导员欢迎的“心灵之家”;2006年,举办江西高校首届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并首创以素质拓展为载体的户外心理训练营,该模式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普及推广。
学生参与进来了。一次和患有小儿麻痹症学生的沟通,让舒曼意识到,也许能通过心理剧的形式,向大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2003年首届校园心理情景剧登上舞台,大学生们把自己在生活、学习、交往中所遇到的烦恼、困惑等各种心理状态编写成不同形式的表演剧本,由学生自己演绎。一年一度的“心灵运动会”也让学生在表演的同时,体味心灵深处的细微变化。
如今,一年一度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成了爱护、关心、教育学生的“心灵运动会”,并在教育部得到推广。如今校园心理情景剧活动已连续开展17年,直接参与者达20多万人次,受益者达50000余人,累计表演500场次。
2009年,华东交通大学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宣讲团,选拔高年级学生担任心理宣讲员。通过心理游戏,在彼此接纳与互动的环节中,促进彼此共情、建立相互信任感。宣讲员成为沟通桥梁,能够发挥朋辈互助效应,形成助人助己的心理健康育人氛围。
全校参与进来了。2014年,华东交通大学推行网格化心理健康教育,“一十百千万”的模式(舒曼和10名心理辅导师、百名辅导员、上千个班级、上万个寝室)横向到边、分级全员教育,纵向到底、分段全程教育,实现“校—院—班—寝”全面覆盖。
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在华东交通大学已深深扎根、遍地开花。上下齐心的网格化心理健康教育“华交模式”正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逐渐走向省内外高校,为更多同学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教育部简报》多次报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先后7次获中央及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坚守初心,专业能力担起社会责任
“你好,这里是心理援助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在卧室改造成的工作室内,舒曼接听起电话。
2020年初,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展“联心抗疫心理援助行动”,开通24小时免费“抗击疫情”网络心理辅导热线,并以副组长身份参与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抗击疫情‘安心’计划”。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动态调整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工作重点,实施分类、分级、分段进行心理干预,带领全省500余名心理援助志愿者,每天白加黑全身心守护人们的身心健康。一位接受过他帮助的来访者哭着说:“是您用如师如兄的真情陪伴和鼓励,让我看到了希望,获得了新生。”
“潜心磨剑,首创护心秘籍;热心公益,走遍万水千山……”这是“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组委会给舒曼的颁奖词。凡是有需要他的地方,总能看到他的身影。2005年,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次日,舒曼就带领团队奔赴灾区为灾民提供心理援助。这在国内是较早为灾区人们提供心理干预的行动,民政部《中国减灾》期刊对其进行了宣传报道,为中国灾后干预积累了经验。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地震,舒曼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邀请,前往重灾区北川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在灾区,他一直保持与灾民的“亲密接触”,进入帐篷与灾民谈心拉家常,帮助受伤群众及时就医,疏导灾民心理,成为灾民的主心骨。为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远赴边疆进行家访——多年来,他先后赴全国各地开展家访活动。2008 年 7 月,因汶川擂鼓镇还有9位老人不愿意撤离,指挥部安排舒曼负责为这9位老人做心理工作,在通往擂鼓镇的路上,山路崎岖且不时有山体滑坡,他不顾危险前往擂鼓镇,不仅为老人带去温暖,更为他们带来信念与勇气。他近三个月时间,行程300多公里家访,将志愿者大爱无疆的精神传递到汶川的各个角落。他创造性的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肯定,特地给学校发来表扬信。随后又多次赴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参与灾后心理重建,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灾民,帮助灾民早日走出心理阴霾。
“你身边总是有那么多不开心的人,你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有人问舒曼。
“因为热爱不存在坚持。”这是舒曼的回答。作为一名专家型心理老师,他不仅长期扎根在一线,更不断在理论上创新。二十年来,舒曼主持科研项目、出版学术著作,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利用江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的平台优势,舒曼组织编写了一套《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实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全对接、全覆盖。
舒曼还通过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平台,切实加强科学研究,努力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迈上新台阶。
敬一丹曾经问他:“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舒曼说:“让心理困惑的学生得到及时帮助,更要让健康的学生更加健康”。
不忘初心,方能知来路,奔何处;牢记使命,更能有定力,强动力。谈及以后,舒曼说:“心理援助就像是跑步一样,我虽然做不了太多的事情,但我一直愿意去支持你、陪伴你。”
“经师易做,人师难当”。舒曼深知,做一名优秀心理老师不易,做一名专家型心理老师更难。不仅需要长期扎根一线耕耘,更要不断在理论上进行创新。二十年来,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突发事件下心理疏导及媒介引导机制研究”,撰写并出版《塑造阳光心态》《疫路愈心:抗疫心理手机》等专著、教材20余部,也获得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