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 姚静 王爽 尧玮
我于武汉理工大学担任“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已经16年时间了,如今仍是这座神圣象牙塔里满怀热情的“青椒”(青年教师)。本着“教书育人”“师德为本”的初心,我力求在教学中崇义友善、诲人不倦、与时俱进、创新突破。近十年间,我在德育、思政教学、教学竞赛、课程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每一次教学积累、每一个教育故事都是我身为人师的成长印记。
1. 如饮醍醐,豁然贯通——我的德育、思政教学故事
教育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作为一位大学英语教师,我始终坚持一个教学信念: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襟怀坦白、严于律己;潜移默化,通过在外语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时政热点,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关注文化繁荣。
“德育”是一个“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认为“隐性”德育更适用于新时代大学生:教师在授课、与学生交流中以身作则、循循善诱、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在学生的眼中,我是一个自律、“三观正”、温和而又严谨的老师。我将课堂视为神圣、有仪式感的场所。十几年如一日,每次课堂,我都着装得体、精神焕发,先于学生到达教室,在电脑上拷贝好课件、黑板上写下课堂内容大纲,与提前到堂的学生进行交流。课堂里,我也十分注重教学设计的有序、有效呈现,教学语言生动活泼、却又严谨求实。不少学生结课时,都表示老师对于课堂的“敬畏心”、仪式感对他们有强大的感染作用,这是信念、自律、用心的体现。学生说,英语老师是唯一一个能叫出班上每一位同学名字的老师,是悉心与同学们沟通、接地气又不乏威严感的老师。他们对老师有发自内心的信服,总是不由自主地与老师交流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分享小心得、成就。也有学生毕业后从事了教师的职业,告诉我他们的教学态度、教姿教态、教学语言、理念都受到了我很大的启发、影响。每每这个时候,我不禁感叹、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一粒粒种子、随时种在学生的心中、脑中,在一定时刻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重要指示有力启发了各大高校,近年来纷纷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以赋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并丰富英语课程本身的内涵。学校领导人于2020年6月8日参加了教育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为我校各个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有了思政引领,我豁然开朗,更加坚定了我的教学信念,进一步明确了“教书育人”的方向,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也得到了大的改进、突破:更加注重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我们自身本土、特色、优质文化、价值观了。我这十年来承担的两门主要课程是基础课《大学英语》和拓展课《西方文化与交际》。我探索性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了文章话题导入、文化背景知识、词汇语义语用探索、思辨思维培养中。
《大学英语》中有一篇关于时间压力的课文,我运用中国古诗词中关于时间压力、时间管理的名句,激活学生对于课堂主题的哲学思考。古诗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我也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信息与实际社会现象的联系,思考目标词汇在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颂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在“enslave”和“liberate”两个词的语用探索中,我举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功绩的例子(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人民从旧社会、旧制度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庆,这一语用举例引发了学生的积极回应、共鸣。
《西方文化与交际》是一门内容依托的英语课程。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旨在正面传扬中国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以及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思想品质和传统文化习惯,让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业务技能。如在讲述“多元文化”这个主题时,我结合了文化融合、文化吸引力、珍惜文化根源、文化交流,文化自信相关的汉语典故(“入乡随俗”“入国问俗,入境问禁”“潜移默化”“熏陶成性”“乐不思蜀”),以及冬奥会外籍运动员在奥运村其乐融融学习中国文化等例子,与学生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适当地融入当地文化的益处:能够帮助拜访者/移民更好地应对文化冲击,这也是文化吸引力的一种体现。同时,保留自身本土文化,对于拜访者/移民来说,是珍惜文化根源、不忘本、文化自信的体现,也为文化交流、文化传递创造契机;对于所在文化环境/国家来说,多样文化并存,能促进其文化发展、创新、繁荣。在论述这一点时,我用到了典故“饮水思源”“落叶归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及张骞出使西域,辜鸿铭尽忠报国等例子。此外,我再次结合与多元文化相关的古汉语成语,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进一步总结了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价值:文化多样性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包容和开放。为促进文化繁荣、国家和谐、创新、发展,应该颂扬文化多样性、特色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生反映,将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政要点融入课堂主题讨论中,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学生在分享自己观点的时候,也会频频使用到思政元素,他们的语言表达也总能流露出文化自信、人文素养。师德、对学生的德育、思政深入到语言课程教学,对于我这个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十年来如饮醍醐,豁然贯通,让每个课堂、每个教学互动更鲜活、更具有人文气氛。
2. 躬行实践,厚积薄发——我的教学竞赛、课程建设故事
十年间,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青椒”,我一直在教学技能、教学创新的探索中勇敢前行。教学竞赛、教研项目、课程建设让我有了十分宝贵的教学积累。从2009年到2018年,历时十年,我连续参加了4届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2018年3月到8月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从学院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到学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再到湖北省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外语组二等奖,我经历了从教生涯里最刻骨铭心的历练与收获。对于青教赛的坚持出自我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热爱,更得益于学院同仁、领导、导师的支持、指导,以及工会各位恩师事无巨细地关怀、专业有序的备赛组织。大赛激励我努力成为新时代“全能型”教师。学校与湖北省教学竞赛的宗旨为“上好一门课”,而非“上好一节课”,且整个竞赛的环节设计、评分规则都在方方面面体现出了现代高校教学的“融合”性:对整个课程深入系统的理解与20分钟精巧高效的表达相融合;专业细致的教学设计与深入浅出的现场授课相融合;传统教学手段(板书设计与书写)与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运用)相融合;教学内容学术性与实用趣味性相融合;基本教学理念的诠释与个人教学风格展现相融合……要上好一门课,并在竞赛中呈现出竞争力,“青椒”们必须完善自己在各方面的专业素质与技能:20个教学节点的提炼、设计、排版;每一节点PPT制作的技术性、艺术性、学术性;每一节点20分钟教学展示的语言准确性、精炼性、启发性;课后反思的逻辑条理性、针对性;对于课堂时间的掌控、应变能力等,都是竞赛中我逐一攻克的难题。大赛的纲领,导师、专家的指导,自身的摸索,都让我受益匪浅。青年教师参赛最终受益的是自身实际课堂的学生。每一次都参赛激励我在实际授课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继续探索“全能型”教师真本领,真正实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新时代人才这些教学目标。
竞赛的成绩为这门参赛课程《西方文化与交际》的课程建设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影视作品构画的实景交际案例拓展跨文化交际知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程功能改革上,以思政元素引导西方文化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依据项目式教学理论设计适合学生的项目式教学模式,通过合作学习、群体讨论等方式优化混合教学课堂的教学结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2020年,《西方文化与交际》被认定为了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结束后,选课学生在课程问卷调查中纷纷表示对课程的喜爱、认可,认为课程内容丰富详实、紧密贴合实际;知识量、信息量大;在文化意识、文化自信上富有启发意义。这些鼓励、支持让我们更加用心、致力于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在线平台、修订教学设计、材料,于今年申报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及省级一流混合课程。在教学探索中的躬行实践、不断积累,让我厚积薄发、不断突破、创新。
“专默精诚,润物无声”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对待课堂要专业、专注;对待专业要力求精益求精;对待学生要潜移默化、循循善诱、诚实守信、以身作则。教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十年磨一剑,今后的数个教育十年中,我会坚守信念、长风破浪,在探索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