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北京科技大学 杜嘉庆
“朋友的美好形象,就在我心的明镜之中,稍一低头,就能看见。”这是巴基斯坦的诗歌。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在我心目中,巴基斯坦就是这样一位好朋友。
——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生
习近平主席就在我们身边
2020年初,正值寒假,刚刚通过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答辩并准备继续留校从事博士后工作的阿力夫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巴基斯坦,准备与家人共享久违的天伦之乐。令他没想到的是,汹涌的新冠疫情冲破国门,席卷巴基斯坦。
突如其来的疫情令包括阿力夫在内的众多巴基斯坦民众陷入恐慌。“巴基斯坦的轻工业能力不强,口罩供应很紧缺。那个时候很多城市被迫封城,根本买不到酒精和口罩。家人不敢出门购买生活物资,不断喷洒消毒药剂的防疫人员和每天播报的确诊病例不断挑战着我们脆弱的神经,我也深深的为我的国家、我的家人感到担心。”就在这时,阿力夫接到了学校辅导员的电话,关心了解他和其他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健康和生活情况。听说当地防疫物资紧张,辅导员当即告知阿力夫不要担心,学校将会筹集物资,尽快寄往巴基斯坦,并希望他将这些防疫物资转交给其他巴基斯坦留学生。
(寄往巴基斯坦的口罩)
“我永远会记得收到口罩的那一天,打开印有北京科技大学字样的纸箱,一包包口罩安静的躺在那里,封面上用中英双语写着‘春已至,花正开,我们心心相映’。这句话就像春风一样抚平了我内心的焦虑。因为我很清楚当时中国的抗疫形势也很严峻,能够这么快速筹集到这么多物资,学校老师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阿力夫也不负重托,将物资分发到了所有巴基斯坦学生手中。
“新华社报道,2020年3月28日,中国政府赴巴基斯坦抗疫医疗专家组抵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将为巴疫情防控、患者治疗和实验室工作提供咨询,并为巴医务人员和社区防控人员提供培训和指导。”这条新闻令彼时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倍感振奋。因为他们知道,专家组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的抗疫物资和经验技术将帮助巴基斯坦迅速控制疫情蔓延。
“我在学校的时候,周边的老师、同学总叫我巴铁。在我理解,巴铁就是兄弟,是一种比朋友更加亲密、分不开的关系。”也就是这时,阿力夫和其他巴基斯坦留学生一起萌生了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想法。他们想在信中表达对中国政府、对北京科技大学的感谢。
(新闻联播报道习近平主席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
2020年5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鼓励他们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听到习近平主席回信的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阿力夫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也是52名巴基斯坦留学生的真实写照。生命至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在华外国人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一视同仁予以关心和爱护。正如回信所言,中国政府和学校始终关心爱护着来华留学生。“曾经的我认为习近平主席离我们很远,收到回信之后,我们觉得他就在我们身边。”
爸爸,习近平主席给我们回信啦
2020年5月16日刚刚过完30岁生日的阿里收到了人生中最特别的“生日礼物”。“爸爸,习近平主席给我们回信啦!”他激动的给父亲打着电话,眼含激动的热泪。
(1979年,阿里父亲在北京科技大学就读 其中握手的留学生即为阿里的父亲)
作为一名巴基斯坦留学生,阿里与中国有着不一样的情缘。原来,阿里的父亲是北京科技大学1979级本科生,毕业后留京工作,直到1991年,阿里1岁时才举家返回巴基斯坦。“我从小就是听着爸爸讲中国的故事长大的。在他的故事中,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有雄浑壮丽的河流山峰,有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爸爸的描绘算不得生动,但却令那时的我十分着迷。”
2014年,阿里如愿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回到了他生命的起点——学院路30号。在孩提时代,阿里就经常听爸爸说中巴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好邻居、好伙伴、好兄弟。在北京科技大学学习生活的6年里,他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巴的铁杆友谊。“在中国,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能时刻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善意。特别是当知道我来自巴基斯坦,他们都会挑起大拇指,说一声‘巴铁’,那份友好和热情的目光是掩藏不住的。”
“在北科大,我享受着最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为实际的教学实践。在这里,我们学习的是人工智能,是大数据等最为先进的技术,老师们对我也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2021年初,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的阿里结束了他的求学之旅。此时,手握7篇高水平论文的他已经收到多家跨国企业递来的橄榄枝,但都被他一一婉拒。阿里说,他还想继续学习深造,将来回巴基斯坦,开创一个像中国阿里巴巴一样的互联网企业,并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临行前,阿里的父亲打来视频电话,用中文对老师们表示感谢,并叮嘱阿里牢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和其他巴基斯坦同学一起成为中巴友谊的桥梁。“我和中国的缘分来自于我的父亲。未来,我也要把这份情缘在家族中传递下去,让我的孩子也来中国看看,给我们讲述那时候的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的中国故事。”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One world one family, we all stand together.”这是北京科技大学抗疫原创歌曲《世界同心》的歌词。2020年夏天,伊凡、白娜等6位来自五大洲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共同唱响了这首抗疫之歌。
(伊凡等录制北京科技大学原创抗疫歌曲《世界同心》)
习近平主席的回信,不仅是巴基斯坦留学生,其他国家、其他学校的来华留学生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激动的心情。“疫情下的中国依旧给了所有留学生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就像生活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一样,这种大家庭的氛围感令我们安全感十足。”
和许多其他来华留学生一样,伊凡会利用闲暇时间到处走走,领略中国的美好山河。“秦安的变化真的令人震惊。”作为北京科技大学定点帮扶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成了来华留学生们感知中国的必经之路。“仅仅一年的时间,昏暗的砖瓦房变成了明亮的钢筋建筑,坑洼的水泥球场也变成满是绿色的橡胶场地。小学生们不用在漫天飞扬的土球场驰骋,这样的变化也让我们深深的叹服于中国人民脱贫攻坚的决心与智慧。”伊凡不由的感叹。“我的国家还有很多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群,我想要把在这学到的宝贵经验带回国,去帮助那些还需要帮助的人。”
(白娜作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参与服务保障工作)
泰国留学生白娜作为一名五棵松场馆赛事志愿者见证了2022北京冬奥会的盛大落幕。赛会期间,她以流利的泰语和英语为参赛选手提供了优质服务。“每一条场馆通道都要烂熟于心,每一项时间都要求精确到秒,每一项距离都要求精确到厘米……”在白娜看来,北京冬奥会无疑是历史上最成功、最精彩、最震撼的冬奥会。而先进赛事技术和出色的项目管理无疑是赛事成功的最大保障。“除了大国气派,我也被周边的工作者们深深打动着。他们每个人不辞辛苦,只为把比赛办的再好一点、再完美一点。正是如此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才为世界呈现了如此这般的北京冬奥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的深层次基础是文化,关键在教育。应该说,来华留学教育早已成为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张靓丽“名片”。随着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爱上中国,中国也在这些青年心中打牢相互尊重、热爱学习、热爱和平、维护正义、共同进步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情感基础。
他们之中涌现了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称为中哈(哈萨克斯坦)友谊使者的“熊猫侠”鲁斯兰等一系列优秀代表。他们坚定相信中国、紧紧依靠中国,在守望相助中体悟生命至上的真谛。未来,他们也会与我们一道,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