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郑雯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首页> 专题频道> 非凡十年·我的教育故事 > 正文

郑雯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来源:2022-11-09 14:20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邹晗怡 郑喆佳

  “在桂子山上已三年有余,无数次路过梅园,那镌刻着‘绿魂’二字的石碑总是深深感染着我,督促着我始终脚踏实地,努力成为桂子山上的一棵小树。”在校长奖的答辩室里,郑雯斐自信从容,侃侃而谈,清脆的话语却掷地有声,明澈的双眸透露着坚毅。

  郑雯斐,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2021年荣获校长奖、国家奖学金,获评校三好学生标兵。曾获“挑战杯”国赛二等奖、省赛特等奖;主持1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参与3项国家级科研课题;保研至华南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科研之余,奋力实践。历任校党委宣传部华大在线团长、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团长,以近200篇新闻作品,深情讲述华师故事、中国故事,获评2020年度湖北省优秀大学生记者。

  在很多人眼中自带光环的她却总是自称为“佛系青年”,不过她所追求的“佛系”,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释然与专注。她把“踏实做事,低调做人”奉为人生信条,认为踏实做事,是立信之基,低调做人,是立身之本。

  无挑战,不青春——陶陶然潜心科研

  于郑雯斐而言,“挑战杯”的备赛经历成为她大学四年青春中不可忽视的一段存在,虽跌跌撞撞,却甘之如饴,她的科研之旅也自“挑战杯”启航。

郑雯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郑雯斐个人照

  2019年3月,郑雯斐以科研小白的身份,加入了学院当时唯一一个备战“挑战杯”省赛的团队。正值大一的她还未褪去年少的青涩懵懂,加入团队之初除了惊喜激动外,也有些许忐忑与犹疑:为什么是我?

  郑雯斐不愿简单用“幸运”二字形容这个宝贵机遇,在她看来,幸运虽是事实,但培育运气的土壤——所付出的努力,亦非常重要。

  郑雯斐与挑战杯,缘起于她的辩论经历。郑雯斐出身浙江温岭,有着江南水乡女子的典型气质,她沉静内敛、温婉细腻的形象很难与针锋相对、唇枪舌战的竞技辩论相联系。而被问及加入辩论队的初衷时,她浅笑道:“我一向畏惧公开发言,尝试辩论就是想走出舒适圈,挑战自我。”

  备赛的辛苦,超出郑雯斐的预期:从查资料、出论、出攻防、出环节稿、打模辩、复盘,每天要在上课之余抽出两小时备赛,雷打不动,其强度之大可想而知。身边的很多同伴选择退队,而她却咬牙坚持,渐渐融入辩论队,并开始享受辩论。也正因为在辩论队踏实勤奋的表现,让郑雯斐被学姐和老师关注,拥有了加入学术团队的机会。

  很多人羡慕郑雯斐的科研之路一帆风顺,但她心里清楚,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北京街角的只余路灯,桂子山头的熹微晨光都见证了她徘徊踌躇却又奋力向前的光辉岁月。

郑雯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挑战杯团队合影

  从编码长达56个月的聊天记录、到155万字的调研与论文撰写,从逐帧学做脚本制作MG动画、到精确到每一秒钟的答辩演练,郑雯斐都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极致。“那段时间我几乎就是住在学院的状态,每天一下课就去学院,认领了任务就开始埋头做。”经过所有成员的不懈努力,团队获得了省赛特等奖,并作为唯一一支队伍代表学校参加“挑战杯”终审决赛,最终获得全国二等奖。后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郑雯斐将在备赛“挑战杯”时制作的MG动画投了计算机设计大赛,无心插柳柳成荫,项目申报获得了省赛二等奖。

  见证了一个项目从无到有,参与到每个项目的具体实施中,郑雯斐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挑战杯”作为一个宝贵的契机,叩开了郑雯斐专注科研的大门,大学期间她一共主持1项A类大创,参与3项国家级科研课题。

  生似静湖,心有惊雷,少女将科研的种子初种,时隔四年已然硕果累累。如今,郑雯斐已保研至华南理工大学,攀岩学术科研的更高境界。

  担道义,著文章——怀理想奔赴星辰

  回顾大学四年,除开科研人、新传辩辩手等一系列身份,“文字记者”无疑是郑雯斐身上最闪亮的标签,见证了她在专业实践上的成长与突破。

  “华大在线和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各占据了我大学生活中的两年时光。从2018年夏天到2020年秋天,数不清有多少个周末、多少个深夜,献给了在线。”每每回忆起在校园媒体工作的经历,郑雯斐都百感交集。

  早在2018年暑假,郑雯斐就参加了党委宣传部指导举办的华大在线暑期营,学习作为一名文字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素养。整整一个月,郑雯斐从零开始,全身心投入,把听课、完成作业当成每天的首要任务,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优秀营员。“自此,文字之花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并逐渐肩负起了‘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新闻使命。”郑雯斐曾写道。

  早在2018年暑假,郑雯斐就参加了党委宣传部指导举办的华大在线暑期营,学习作为一名文字记者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素养。整整一个月,郑雯斐全身心投入,把听课、完成作业当成最重要的事,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评优秀营员。大一时,她正式加入华大在线,在校媒开始了新闻写作实践。四年间,郑雯斐历任华大在线团长、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副团长、新闻传媒中心主任。从见习记者到记者编辑、团队负责人,华大在线和恽代英新闻采访团见证了郑雯斐的一步步成长。担任校园记者期间,她共采写稿件87篇,编辑稿件110篇,组织专题报道10余次,累计字数20余万。其中,近10篇新闻作品发表于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国家级媒体。

  在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一段与文字为伴深深扎根的日子。

  郑雯斐曾组织过2020年毕业季的专题报道;报道过近党代会、毕业大合影、迎新晚会等重要的党政和校园活动;采访过如孙静竹、王祉怡、余晓叶等往届校长奖获得者。每每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印发在《华中师大报》上,再送至学校各部门时,那种获得感和满足感,令她至今难忘。

  每一次现场记录与深度访谈,郑雯斐都受益匪浅。在无数个敲打键盘完成稿件的日子里,郑雯斐将基本功练就得更加扎实,也渐渐在心中形成了自己的写作标准。她将事实准确、用词规范、语句凝练视为党政新闻稿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将人物稿等专题稿件视为提升个人写作能力的良好契机。

  “写稿很累,但负责老师的一句肯定,便能让疲惫烟消云散;工作很多,但若是敷衍应付,旁人亦能一眼看出。”在一遍遍打磨新闻作品的过程中,郑雯斐提升了专业技能,同时也学到了一名记者应该具备的精益求精、全力以赴的做事态度。

  青年志,报国情——以新闻书写使命

  本科期间,除了记录校园内的华师故事,郑雯斐也常常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走出校门,感受藏匿在市井街头的人文烟火,探寻红色遗址与红色人物,并完成相关报道。

郑雯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采访团一行参观《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任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副团长期间,郑雯斐曾牵头负责学院与武昌区中华路街道合作的“楚巷风华”项目。从前期踩点、项目策划,到组织实施、采写稿件,共历时六个月。

  项目推进过程中,都府堤社区15位60多岁的“红巷爷爷”给了郑雯斐颇多感触。长417米的都府堤路,集中了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等4个革命旧址和红色场馆,是风云1927 年的重要见证,是武汉红色景点最多、知名度最高的“红色一条街”,故称为“红巷”。

  “红巷爷爷”是活跃在社区的一群可爱可敬的老党员,同时也是社区工作多年的退休党支部书记,“老有所为”是他们留给郑雯斐最深的印象。“红巷爷爷”古道热肠、乐于奉献,组建老书记沙龙为社区工作者答疑解惑、传经送宝;开展“红色星干线”志愿服务解说活动,化身为都府堤红色景区的义务讲解员,向各地游客讲述红色故事、社区故事;走进学校、站在三尺讲台讲述红色历史文化,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总之,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采访中,老党员们将自己奉献一生的鲜活经历娓娓道来,这也让身为记者的郑雯斐备受鼓舞与感动。此次项目共完成31篇稿件,项目专题成果助推“红巷爷爷”荣获武汉市委宣传部颁发的“武汉楷模”称号,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同时也让郑雯斐感受到了记者这一身份的力量。

  2021年上半年,郑雯斐随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前往上海和嘉兴,重走党的初心路,溯源红色新闻史。从老渔阳里2号到新渔阳里6号,从望志路106号到太仓路76号,所行之处无不向人们讲述着百年来的沧桑巨变。驻足于此,郑雯斐也深深感受到了百年前革命报人们的那份赤子情怀与办报热忱。

  寻访过程中,采访团有幸接触到了两位当地党员,两位叔叔结合亲身经历向采访团动情讲述了革命历史。每每回忆,那抹红色记忆都令郑雯斐感慨万分。此行,郑雯斐也带回了新闻作品——《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恽代英采访团溯源红色新闻浪潮中的青年之声》。该文章登上了光明日报,活动侧记获得了华中师大报的整版专题报道。对历史的追溯与叙写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在郑雯斐的脑海中渐渐清晰坚定。

  大学生活之于郑雯斐,一言以蔽之,是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四年。她始终保持着谦卑与务实的姿态,脚踏实地,奋发上进,践行着一名华师学子、一名新闻人、一名00后青年党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 责编:梁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人民警察节重磅视频《无界守卫》

  • 哈尔滨亚冬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装备发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