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非凡十年”的回顾是一次精神洗礼,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崔振岭教授与科技小院学生共同成长,在教学相长中提升教师价值。以下是他讲述的十年故事。
2000年我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来到了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从实验室到田地,从北京到曲周,多年来我与科技小院学生瞄准我国小麦、玉米种植领域,攻坚克难,付出了心血,也有许多收获,我认为这与教师个人核心素养——师德是密不可分的,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二。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全心投入教育事业
在刚毕业留校的前几年,我的工作重心主要在河北曲周。刚到曲周我就遇到了两大挑战。第一是征地难。虽然政府给了农民一定补贴,但农民朋友也不大愿意。我带领学生努力说服农民,说明我们的项目能给当地和个人带来的好处和收益,事实证明我们工作对当地农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第二,征用了地还得能为我们研究所用。我在那工作同时兼任“曲周实验楼设计师”,包括300亩的围墙、道路、房屋,甚至包括厕所和地下的管道,都由我来完成图纸设计与工程监工。
当时条件艰苦,没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没有硬件,我们就自己创造条件。我和学生在地里和农民一起施肥,肥料自己扛,在地里坐着称样品。2002年,当时还不叫科技小院,还是个废弃的院子,我和学生同吃同住。犹记屋顶的洞像一口大锅一样,抬头就能看到天空。屋里和院子里的茅草长得和我一样高,有老师打趣说,“我一走到院子就想起《聊斋志异》。”经过我和学生清理,院子收拾得宽敞明亮,我和学生深感自豪。回想起来,这也是我们对科技小院建立的一种雏形探索。
身正为范,心系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为师者之大乐。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我心系学生,更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我奉行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也更希望学生成长成才。
2010年,我们真正地开启了科技小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我始终劝勉学生“住下来,先把农民当老师,再成为农民的老师”。我当时主要负责王庄村的科技小院。王庄科技小院从2011年建立到2022年期间培养了十几个科技小院的院长,培养了20多个研究生,这些学生都在小院成长成才,也都有各自精彩的故事。
王庄科技小院的第一个学生叫黄志坚,2010级硕士研究生。他是广东人,刚开始非常不适应北方的环境。但是他在这里住下来以后身兼数职。第一个职业是农民,他亲自到地里干活,然后在农技园讲解农业技术。第二个职业是高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凭借吃苦耐劳和专业的技能组织能力,他毕业以后带领团队在火龙果基地种植火龙果,为公司创造了千万的产值。他正是从普通的高校研究生蜕变成社会所需的人才的典范,也是我们新时代育人的成功案例。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个叫陈亮的学生,他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好,遇事紧张就有点结巴。我也迫切地想要帮助他,我从思想和心理两方面帮助他克服紧张的情绪,告诉他“技术传播实际是人心传人心”,我们从心出发,就能为农民解决更多的困难。后来他只要进入科技小院,无论是解答问题还是给农民技术培训,能够整整讲半个小时从不磕巴,自信程度大大提升。现在他到了建三江农场,发挥特长,干得非常好。
还有一名学生叫张志华,做事非常认真和精细,但是胆子小,不自信。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他晚上比较害怕,跟我说“老师,我一个人在小院的时候每天都听门在响”。面对他的求助,我没有忽视,认真给他三个建议。第一先修门,确认门是否真响;第二建议他对比思考,好多女生一个人都不害怕,你自己还害怕,显得比较没有男子气概。第三建议如果睡不着,可以多看点文献,多处理实验数据。渐渐地他也就不再害怕了。
犹记当时他比较瘦弱,他说“老师我干不了农活”。有一次我俩一起去培肥厂卸肥料,我就让他去和我一起扛肥料袋子。他犯愁说,“老师我这是一袋也扛不了吧?”我说,“那你看着老师怎么扛的”。他看着我扛了,也不好意思,就一起扛起了肥料。最后扛完,他说“我长这么大不知道我还能扛这么多肥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之后这个孩子培养得也很出色,现在在山西农大当辅导员,工作做得非常好。
崔振岭教授扛肥料
我们培养了学生,也培养了许多的农民。王志成是当时的合作社社长,他最早外出闯荡,远离农业,之后回归农村成立合作社,在引进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我们逐步帮他解决了这些困难。他最后成为科技农民的带头人和种粮大户,每年他都是我们的状元农民,有很多科学技术都是通过他来传播的。我们除了培养科技农民,也会对厨师进行培训。还有一些工厂的老板,比如我们的专用肥配方的老板,让他们成为一些专用肥配方的专家,支持当地的农业生产。
潜心育人,一丝不苟,绽放累累硕果
科技小院的十年,我也从新教师变成老教师,但始终与学生站在生产第一线,使王庄村的小麦、玉米产量也实现了跨越式增产增效。 90年代,王庄村的小麦产量一公顷不到一吨。2008年之前,小麦产量大约5吨-6吨,玉米产量大约7.5吨(500公斤/亩)。2008年我们入驻科技小院以后,通过我们的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生产技术19项技术,到2012年小麦产量水平维持到9吨,玉米产量提升到10-12吨(700-800公斤/亩),玉米产量增长了61%,实现了产量潜力的82%。小麦产量增长了43%,实现了产量潜力的71%。即使最发达的国家,要想达到产量潜力的80%都非常难,我们完全实现产量潜力的70%-80%。而且用肥量低,节肥12%-18%,这在当地是非常高的水平。这是我们为小农户提供的一个非常好的典型案例,我们这个试验田也成为当地的一个高产作物的观摩点。
有了这些实验数据的支撑,我们也在Nature上发表了文章。有了前期大量的科技小院示范工作,我们构建了区域技术体系及技术应用新模式,并进行大面积示范应用。
回顾科技小院十年历程,我始终将“责任 奉献 科学 为民”的曲周精神作为教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责任”,是家国情怀,是支撑未来的人生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不竭动力,只有有了家国情怀,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去创新;“奉献”,是最高尚的品德,是支撑学生人生辉煌的前提;“科学”,是一种精神,是创造美好人生的基础;“为民”,是一种初心使命,要求我们做一个有担当并且主动作为的人。科技小院让我们教师的工作更重要,让我个人更重要,也伴我们成长成才,希望我们资环人能承担起天下饱暖和安康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