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中国医科大学 欧凤荣 赵昕 孟丽芳
中国医科大学自创建之日便担负着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医务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始终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秉承 “以生为本、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坚持“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以培养“情系人民、服务人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仁心医者”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九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不断地继承并丰富红医文化,为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为医学生成长成才注入坚实力量。
十年来,学校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在学生思政教育、“新医科”建设、专业及课程建设、学业指导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突出
学校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生内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发展各个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面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开展《红色卫生文化概论》等具有红医特色的思政课程模式改革,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着力培养具有红医精神的医学人才。通过“五四表彰”“青马工程”等品牌活动,推动思政工作和典型选树工作常态化发展。设立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教学团队,选树了一批教学名师典型代表。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名师代表
学校组织编写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并编撰成册,形成《中国医科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集》。同时,联合国内七所具有红医基因的院校编写《红医精神概论》教材,牵头国内33所医学院校成立“红医”联盟,推动全国医学院校深入研究红医精神。学校组织编写《红医故事》系列书籍,《播种在井冈山》《腾飞在沈阳》图书两部,《中国医科大学进驻沈阳70周年图志》图志一部,建设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基地,满足新医科建设要求,增强医学人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医学专业课程的人文性,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医学专门人才,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药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
党委书记宫福清主持召开《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线上会议
讲授思政课的处级领导干部集体备课
《红色精神概论》编写委员会
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校史馆
编写《红医故事 腾飞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进驻沈阳70周年图志》
二、“新医科”建设工作迅速推进
学校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导,以解决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医工、医理交叉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医科”建设,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1.加强制度保障。
为有效保障我校新医科建设,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先后出台了《中国医科大学本科专业管理规定》《中国医科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辅修专业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医科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中国医科大学“新医科”课程群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
学校出台相关专业建设和“新医科”建设文件
2.推进“医+X”专业建设。
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方面,通过建立辅修专业、设立专业交叉培养项目、设立高校协同育人等项目,不断探索实践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医工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医理专业、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科学、药物制剂、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应用心理学;第二学士学位:预防医学、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辅修专业: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科学。202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开展检验医师培养改革试点,在国内首批设立检验医师培养试验班,检验医师培养试验班为八年一贯制培养,建立“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核心知识体系,培养懂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开展检验医师培养改革试点文件
3.虚拟教研室建设初显成效。
《临床检验形态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全科医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医学教育研究虚拟教研室》《妇产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4个虚拟教研室入选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入选总数位列辽宁省属高校第一名。其中“妇产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坚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成立了“东北三省一区新医科临床实践教学联盟”,努力打造疫情下的开放办学新模式,曾荣登中国教育报以头条进行报道,2022年4月又被辽宁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教育组以专刊形式进行宣传。学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推进各类虚拟教研室试点先行,示范化精准引领各类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
妇产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建设启动会议
4.牵头成立三省一区新医科教育联盟。
2021年学校牵头成立东北“三省一区”新医科教育联盟。中国医科大学为联盟理事长单位,联盟副理事长单位11家,常务理事长单位18家。在新医科教育联盟框架下成立首批拟成立7个子联盟,分别为医学教育改革子联盟、课程资源建设子联盟、教育信息化建设子联盟、教师教学发展子联盟、药学教育发展子联盟、中医药教育发展子联盟及临床实践教学子联盟。最大程度汇集优质资源,开展广泛深入合作,努力构建协同发展长效机制,汇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医学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人民群众提高健康水平的需求。
三、本科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1.“双万计划”建设成效显著
近十年来,我校26个本科专业中,共有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学校坚持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把培养“情系人民、服务人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仁心医者”作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全面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文知识传授、人文精神培育和良好行为训练”三位一体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实践型医学人才。
10年来,学校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在41门精品课程,5门精品视频公开课, 24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省级以上优质课程的基础上,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标准,统筹推进五类金课建设。3年来共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省级一流课程7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取得较好成绩,获省高校一流思想政治理论课1门。留学生课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免疫学》和《儿科学》2门课程获批辽宁省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1门课程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医药学研究生精品课程提名奖。
2.教学资源建设效果突出
近十年,我校线上课程建设成绩显著,学校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学堂在线平台和人卫慕课平台上开设慕课52门,被国家高等智慧教育平台收录31门。4个门类17门英文在线开放课程在教育部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上线开课。《Medical Immunology》作为首批英文授课的高水平慕课被印尼网络教育学院选中,用于印尼高校学生的在线学习并获得学分。我校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建设《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和《法医病理学》等4门数字课程并正式出版发行。同时学校致力于信息化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打造了红医学堂、学校SPOC课程建设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数十间智慧教室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各类教学和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保障。
10年间,我校教师参编出版各类本科教材1334人次,其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52人次,科学出版社26人次,高等教育出版社32人次;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53本规划教材中,我校主审1人,主编6人,副主编11人,编委36人,共参与43本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在40本国家卫健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编写中,我校主编3人,副主编6人。在第三轮全国高等学校医学专业研究生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中,我校入选教材评审委员会常务委员1人、委员2人,教材主审1人、主编2人、副主编10人,我校教师主编或副主编教材11部,占15% 。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我校闻德亮教授主编的《临床医学导论(第5版)》获得“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赵玉虹教授主编的《医学文献检索(第3版)》获得“全国优秀教材(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一等奖,闻德亮教授主编的《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获得“全国优秀教材(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二等奖,范玲教授主编《儿科护理学(第3版)》获得“全国优秀教材(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二等奖,于晓松教授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3.实践教学基地发展取得新进展
10年间,学校持续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基地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开展定期动态督查,严格执行实践基地的准入与退出标准,保障高质量同质化教学。学校现有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教学医院22所,其他各专业实习基地35个,基层实践教学基地25个。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学校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成效。目前共获批1个国家级(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个国家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1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力打造满足社会对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创新实战型人才,鼓励学校专家和企业的科研合作,结合双方的优势,合作完成了一批横向课题。目前已获批2个现代产业学院(康养产业学院、影像东软产业学院)。
四、学业指导体系构建完善
学校以“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红医精神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坚持为党育才、为国育才、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育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起以全面推行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为核心,以开展学业预警为保障,以开展系列学业指导特色活动为载体的学业指导和支持服务体系。出台《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学业指导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打造特色,推出“仁心铸魂”系列“导师云讲堂”品牌活动,提升文化铸魂联动新高度。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选聘优秀教师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包括学业指导、专业引领、科研与实践活动初探、职业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引导与帮助;开展学业预警,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学业帮扶,充分发挥学校、学生、家庭结合的育人功能,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学业指导特色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学业指导、咨询和支持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业规划、提升学习技能、分享学习资源,营造出良好学习风气。
成绩是暂时的,奋斗才是永恒的主题。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致我校建校9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仁心医者”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不忘初心,扬帆奋起,赓续红色基因,不负时代使命,在薪火相传的医学教育事业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