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谭兰玉
云往哪,取决于风的方向。党风、家风、校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伴随我的成长,净化我的心灵,指引我的人生。
爷爷喜欢看报纸,满嘴都是时事新闻、家国大事。我听的最多的就是“共产党好”,他总能如数家珍地说着怎么个好法。比如,“农民种地不用交税了,不仅不用交税、还给钱呢。这些钱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共产党带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从前车马慢、书信远,现在有火车、有汽车,还能随时打电话、开视频”。爷爷那美滋滋的满足感,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爷爷嘴上念叨的国家大事连接着切身相关的小事,凝结成那句朴实无华的“共产党好”。这是来自基层老百姓,一个小老头真心地讴歌和赞美。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如此耳濡目染的我,对党充满了崇敬与向往。2012年,刚满18周岁的我,带着一丝憧憬、伴随一丝忐忑,欣喜好奇地离家步入大学校园,同时,也递交了我的入党申请书,开启了我的人生新篇章。在接受党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学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我的爸爸。爸爸总是以他“邻里间守望相助”的价值观,尽己所能地帮助乡里乡亲们。那时稚嫩的我,总觉得他多管闲事,对别人的态度比对我好得多。虽然他说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我着实羡慕过别人好一阵呢!爸爸“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式的身体力行无形地影响着我。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家风的传承竟然与党的宗旨同向。终于,在2015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我深知新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
图为作者在获评首批辽宁省高校“研究生党员标兵”之后不久,整理笔记时发现爷爷所写的“毛主席万岁”的字
本科毕业之后,我来到了东北财经大学开启我的硕博研究生生涯。东北财经大学始终把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致力于培养财经特色突出,具有优良品德、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富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
为培养我们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院两级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比如,我通过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会“爱心课堂”支教平台,参与了贫困小学支教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引导其向上向善、健康成长;不仅如此,我们还参加了义务献血。宿舍四人一起献血所获的四朵大红花是我们倍加珍惜的“舍花”,见证了我们互助进步的“舍情”。同时,我们学院师生凝聚力量,策划开展“‘经’暖‘星’心,‘爱’来‘碍’走——阳光助残公益项目”,用“爱”温暖自闭症儿童,提升他们的社会融入度和生活幸福感。跟自闭症儿童在一起的经历,丰富了我们的社会阅历,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该项目累计带动850余名青年学生参与,促进形成对自闭症儿童平等接纳的社会环境,助力自闭症儿童以集体自立的方式为社会创造价值。最后,该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辽宁赛区金奖、全国赛铜奖。
图为作者所在学院师生策划开展的“经”暖“星”心,“爱”来“碍”走——阳光助残公益项目,用“爱”温暖孤独症儿童
东北财经大学在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凝心聚力,尽锐出战。东财学子不仅拥有广阔的锻炼空间,还有支持其实践的综合舞台。我曾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大连市委统战部的“统一战线助力精准扶贫的作用和模式研究”课题研究,作为项目参与人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维视角下财政扶贫政策减贫效应分析及精准扶贫政策研究”。期间,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寄予的期望,“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利用专业优势,深入基层开展科研工作,走访十余个贫困村、百余家贫困户,调研扶贫一线的实际反响、群众对政策效应的所知所感所益所惠,深刻分析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在《科技促进发展》发表论文“精准扶贫中的金融支持与减贫效应评价”,深入研究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小额信贷等不同模式为贫困户注入扶贫资金的情况及减贫机理,为指导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农业农村发展迈入新时代,我将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不怕吃苦、不惧风浪。致力于研究乡村振兴机制设计,重新认识城乡转型的阶段,县域城镇化的落实以及城乡融合驱动因素、影响效应以及实现路径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关注社会经济,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图为作者走访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调研扶贫一线的实际反响、群众对政策效应的所知所感所益所惠
图为作者2016年获评山西财经大学“优秀毕业生”,2020年获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当选全国学联二十七大正式代表,2021年提名辽宁省华育大学生年度人物
我们学校的人文情怀,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硕士毕业之后,由于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无法返回学校。通过在校期间培养的党员意识、志愿服务意识,无法返回学校的我积极参加属地防疫知识宣传、人员信息录入、防疫物资发放等多类志愿服务工作,为构建联防联控的人民防线贡献了青春力量。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中,我灵活应变,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带领近十名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走进村庄,挨家挨户宣传防疫知识。同时,还兼任扫码员,协助村民完成“吉事办”小程序的实名认证,并耐心细致地教会其使用,以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拉网式标准完成每天的扫码工作。我们身上不再只有稚气、书香气,更接了地气。不仅为防疫做了贡献,更有机会了解民情、体验民生。因表现优异,乡政府为我们颁发了荣誉证书。
图为作者带领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走进村庄,挨家挨户宣传防疫知识
我的成长一直伴随着党风、家风、校风。我也许没有那么完美,但却一直在努力地追求完美。我也不断增强作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努力做新时代中国青年,争取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