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四代教育人 一段乡村情
首页> 专题频道> 非凡十年·我的教育故事 > 正文

四代教育人 一段乡村情

来源:光明网2022-07-08 17:51

  作者: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张铁集中学 邝文媛

  一、回忆

  曾祖母去世的时候,我六岁,并不太了解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恍惚只明白,慈祥的她再也不会抱着我讲故事,再也不会“变”出我爱吃的油桃了。这张奖状的故事,她给我讲过很多遍。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前师毕业的曾祖母洗掉手上的泥土,走上三尺讲台,白天教小学,晚上教夜校。她要帮助附近的村民,那些适龄的孩子们、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角力、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都识字。

四代教育人 一段乡村情  
 图为1956年,曾祖母王蕴珍在扫除文盲运动中被评为“教师模范”。

  当时的农村,女性教师极少。村里的人都劝她:“在家种地带孩子吧。”但是曾祖母却很坚定:“我不去教书,村里的女娃娃就不会来。”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村里的妇女、适龄女孩都走进了课堂。附近的村庄渐渐形成了“女性也要识字”的传统。

  我一直记得她的眼睛,那种饱含沧桑,却又有不一样的光亮。后来我明白,这是那一代乡村教师的眼睛。他们把一生奉献给祖国,把自己深深嵌入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那时,一个愿望就在我心里生根,我也希望成为像曾祖母那样的“教书匠”。直到2019年,我成为一名特岗教师,一个人去到他乡的一所乡村中学任教,才终于明白曾祖母的挽联上“沉痛哀悼、先生千古”这几个字的沉重分量。曾祖母的学生得到她去世的消息,陆续赶来,含泪送他们的“先生”最后一程。

  二、奉献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普通的乡村教师,小时候奶奶就常抱着我讲她的故事。刚参加工作时,我的工作和生活都不太习惯,奶奶常打电话鼓励我,给我讲她的故事,告诉我:“不要怕吃苦,你现在是在为国家培养未来的接班人,这是一项光荣的事业。”“老师是学生们的引路人和启明灯,你的努力决定着学生们的未来”“你一个人在乡村的坚守,换来的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乡村走出去,这是大德,是大善”这些话语一直激励着我,也让我感悟到了爷爷奶奶作为乡村教师所坚守的价值准则。

  1958年,17岁的奶奶郭秀芳考上了魏镇师范速师班,她背着行李,步行四十里去读书。1960年,因为急需老师,速师班提前毕业,她成为了一名师范附小的老师。在这里,她结识了我的爷爷邝戎生。

  1962年,他们夫妻听说一个叫白仕望的村子适龄学生很多,但是因为村子很大,情况复杂,村小停办了很久。于是,他们商量后决定主动请缨,离开待遇较好的师范附小,去到了当时“没教室、没老师、没学生”的白仕望村。刚到白仕望,他们住在牛棚里,挨家挨户动员学生。当时条件艰苦,爷爷患上了困扰他一生的胃病。在他们的努力下,五个年级两个班的白仕望小学就这样重新开学了。他们在牛棚里居住,在牛棚里讲课,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出生在牛棚里。当地村民很感谢他们,生产队过节杀猪的时候、村里梨成熟的时候、分菜的时候……总有他们的一份。

  1965年的一个深夜,区文教的一个领导提着马灯来找爷爷,让他去永年办展,需要一个多月,并说要派老师到这里代课。但是代课老师并没有来,于是,生完孩子13天,奶奶又站上讲台,教两个复式班的学生。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原本“没教室、没老师、没学生”的白仕旺小学,一跃成为村小成绩第一名,且经常保持在第一第二名。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他们每个周末都义务给学生补课,这一补,就是四十年。

  1968年“公办教师下放大队来办”,爷爷奶奶回到了奶奶的家乡。爷爷成为了大名县西魏庄中学的老师,奶奶回到了西魏庄小学。1969年春天,他们盖了三间土房,恰逢小学生多了,教室容不下,他们就把自己住的房子腾出来当教室。她和孩子们一起脱坯当课桌,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小板凳,新的班级又建成了……奶奶常说要让我们记得这些,我明白,不仅仅是记得她的故事,更是要记得那个不平凡的时代。

四代教育人 一段乡村情

  图为奶奶和学生在一起,2排左五是奶奶郭秀芳。

  由于奶奶政治觉悟高,教学成绩优秀,她当选为大名县第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

四代教育人 一段乡村情

  图为1996年3月,参加大名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留念,二排右一为奶奶郭秀芳。

  1984年,县里举办勤工俭学活动。结束后,爷爷婉拒了留在教育局的机会,回到西魏庄中学成为教导主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每天早晨站在学校门口查迟到、查纪律,这一站,就是14年。每逢雨天,爷爷怕操场被冲毁,总是冒着雨堵操场。直到如今,84岁的爷爷在下雨天也还会撑着伞站在雨里。1996年洪水来临,学校的老师学生都撤离到地势高的地方,爷爷坚持不走。瓢泼大雨中,整个学校就剩下爷爷领着一只黑贝,守卫校园。

四代教育人 一段乡村情

  图为1989年,爷爷和学生在一起,一排右四是爷爷邝戎生。

  三、坚守

  1993年,妈妈刘传芹怀着美丽的梦想走上讲台。1996年新学期开学,已经到了预产期的妈妈还坚守在岗位。我出生的当天,妈妈还坚守在三尺讲台。2003年集中办学后,学生渐渐流失,去了城里上学,她的同事也陆续离开,学校变成一个教学点,再和别的教学点合并。最后,只剩1名老师和6名学生。别人劝她离开,面对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渴望的眼神,她最终坚定地留下来。为了这里的孩子,她屡次拒绝调动的机会。为了别人的孩子,她自己的女儿变成了一名留守儿童。2014年姥爷瘫痪在床,妈妈白天去教学,晚上照顾生病的姥爷。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她几乎一夜白头,但是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她坚守在这个学校二十余年,不肯放弃每一位学生。

四代教育人 一段乡村情

  图为妈妈和学生在一起,一排右四为妈妈抱着我。

  我们一家四代,有12名老师。我的曾祖母、爷爷、奶奶、姥爷、妈妈、姨妈、姑姑、姑父、两位姐姐、姐夫和我,都是平凡的教师。我们大多是乡村教师,年龄最小的我,也已经在一所乡村中学任教三年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老师纷纷辞职,但我的家人没有一天离开过。

  四、启航

  2019年,我接过希望的火把,成为一名特岗教师,也是家里的第四代乡村教师。临行前一天,奶奶和妈妈都红了眼眶,可她们还是说:“不管去哪里,都要好好教”“要对得起老师这份职业,不能给我们丢脸,更不能辜负学生和家长的期盼”。这些话不仅包含着对我的不舍,更包含着四代人对乡村教育的责任与传承。初到学校,面对简陋的校舍、不便的交通、举目无亲的孤独,我起初有些不适应,但想起家族对乡村教师事业的坚守和长辈们的殷殷嘱托,人生的价值不正是在此吗——悦己达人,坚守信念,照亮他人。我和孩子们住在一起,我们既是师生,更是朋友。2020年全县教学质量抽测,孩子们的成绩从倒数跃升至乡镇中学第二名,提高了12个名次。后来我终于明白,很多事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它贵在抉择、贵在坚守,接过接力棒,我找到了值得坚守并愿意奉献一生的事业。

四代教育人 一段乡村情

  图为2021年6月,我和第一届学生的毕业照,一排左三是我。

  三尺讲台,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地方。70年前,曾祖母就站在这里。62年前,奶奶就站在这里。29年前,妈妈就站在这里。3年前,我也开始站在这里。岁月如梭,不变的,是扎根乡村教育的四代人,那一颗颗滚烫的心。

  奶奶说,以前的乡村课堂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教材数量还需提前报,以备印刷。所以有新学生报道,没有课本的时候,爷爷总是用简易的工具刷子给学生印出部分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乡村教育,脱贫攻坚更是带来乡村教育新面貌,如今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曾经贫困县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是这场战斗的见证者,更是这场胜利的受益者。以前的一块黑板变成了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一根网线让在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也能足不出户了解外面的世界,享受全国各地优质教育资源。

  奶奶说,她上学的时候经常饿着肚子,还要干农活,她经常一边纺线一边背书。在以前,失学率很高。如今,我们义务教育学校不仅免收学杂费,还对贫困学生发放补助,我们这里不再有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适龄儿童,饿着肚子上学的情况也已经成为历史。现在乡村学校的学生还有免费的营养餐,鸡蛋、牛奶是固定的,每天在沙琪玛、蛋糕、饼干、面包、核桃仁中加一种,一周不重样。孩子们上学不仅不要钱,还有补助和营养餐,奶奶说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的。

  对于一些因身体残疾而不能入学的适龄儿童,学校还会送教上门,不仅教他们一些知识和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慰藉。我在第一次送教上门的时候,感觉这些孩子们对我有些陌生甚至抵触。我给他们分享生活的趣事,听他们给我讲村里的习俗。渐渐的,我在他们眼里看到了光。后来他们会给我打电话:“老师,你下次啥时候过来给我讲课呀?”

  2017年,已经退休的爷爷奶奶获得了乡村教师从教30年荣誉证书,他们激动地说:“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作为老教师,爷爷奶奶是光荣和幸福的,而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乡村教师,有幸赶上新时代,是新时代给我的教育梦插上了坚实的翅膀。如今,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改善。刚到张铁集乡的时候,走的路还是崎岖的小道,2020年一条柏油马路建成,我们家校往返更加方便了;我们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越是偏远的乡镇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标准越高,尤其是乡村校、教学点;县里还在学校修建了周转房供老师居住,我就住在张铁集乡的教师周转房里,每间宿舍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前几年周转房里没有通水,日常洗漱需要从楼下提水上来,如今通水了,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了。当一项项政策走下纸面、落到实处,我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强了。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一揽子方案到各级各类实施细则,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力度可谓空前,全面覆盖收入保障、职称评定等硬性层面以及职业尊严、幸福感等软性层面,既见力度、又显温度。与发达城市相比,乡村的教育条件和水平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我们坚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随着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深入落实,乡村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也必定越来越为自己是一名乡村教师而自豪!

  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在时间维度上,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小步,却是乡村教育翻天覆地的一大步!在这跨越式的一步中,我们以新的形象展现在我们奉献的土地上,努力成为这个时代的“新乡村教师”,努力成为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为我们脚下的土地奉献爱与智慧。

  薪火相传,砥砺前行。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加入了乡村教师这个大家庭。我们扎根在这里,坚守在这里,把他乡当成故乡。我们从前辈那里接续希望之烛,点亮星空,照亮梦想,指引孩子们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四代教育人 一段乡村情

 

[ 责编:梁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自贡:非遗贺新春 点亮中国灯

  • 给动车“体检” 保春运安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