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折扇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来不断传承,工艺大师持续地创作发展,并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今天制作折扇的工艺,大致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苏、杭为代表,讲究精雕细琢,北派则以京、津、冀、晋为代表,风格大气内敛。北京折扇艺术是北派(京、津、冀)折扇艺术的代表作,其中包括扇面书画、扇骨制作、修复(又称全工法)等工艺制作,以及把玩、鉴赏、收藏、扇艺民俗等文化范畴。近现代以来,经北京全工法代表人物颜伯龙、弥同意及曹思聪三位先生的代际相传,形成了集京派名家书画、“包、镶、嵌”极考究工艺为一体的北京折扇艺术。
北京非遗折扇艺术第三代传承人曹思聪师承弥同意老先生。1980年,曹思聪拜师后就随弥先生制扇、卖扇。1990年前后,由于弥老师年事已高,所有制扇工艺均由曹思聪完成,由弥先生绘制扇面,二人合作制扇。1999年,师徒二人迁入潘家园以民间销售形式继续从事折扇销售,通过潘家园地区“民间渠道”购买北京折扇的爱好者日益增多,伴随着潘家园文玩市场的兴起,弥、曹二人的北京折扇渐成气候,甚至影响了整个京城扇艺收藏界。2010年,弥先生正式封笔,曹先生至此接过了北京折扇艺术的旗帜,独立制扇、卖扇,除北京外,全国各地的藏家经常不远万里前来求扇。
我们看到的扇子只由三个部分组成,但制作一把扇子至少要经历20多道工序,从取竹、开片、断料、打眼、大骨小骨的造型、到最后穿面、上胶、粘面等,经过这些精细的手法最终才能完成一把扇子的制作。一把扇子,不仅是一件实用的物件,更是一件有温度的艺术品。精品扇首先是选料,要选生长了五年左右的竹子,在白露节气前后砍伐,用清水煮过后存放一段时间,届时变型的、生虫的竹子都会被淘汰,其余的都是可成材的好料。而气候干燥的北方对竹料的储存又十分友好,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制扇匠人都喜来北京制扇,可不仅仅是因为北京的文化氛围。
折扇有“三友”——扇面、扇骨和扇套。清代和民国年间是折扇流行的黄金时期,著名的吴门画派将中国传统的水墨文人画挥洒在折扇上,使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大量扇面风靡一时。好马配好鞍,好扇面还要好扇骨相伴。而为了保护扇子和方便携带,扇套又相应出现了。扇套多用锦绣装饰,以缂丝为贵,大多一面绣上山水花卉图案,另一面绣上诗文。扇面、扇骨、扇套这“三友”会聚,作为成扇收藏,更显珍贵。
现在藏扇热不断升温,扇界玩扇主流是水磨竹扇,以毛竹为主要材料,素雅大气,色泽温润,如果再加上扇面精彩的字画,更是锦上添花,也就特别受现今的文人雅士青睐。北京非遗折扇艺术第三代传承人曹思聪介绍,新手玩扇子,最好从白玉竹的先开始玩,慢慢玩明白这折扇的韵律,才能算是读懂了扇的精妙之处,到时候对扇的品鉴也会有所提升。这个过程就跟做折扇一样,学艺十年,细品扇的内涵十年,这之后才开始感觉到“人扇合一”的境界。做扇子达到一定的境界,玩扇子也达到一定的境界,使扇子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成为真正的文玩。 2008年,制扇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曹思聪老先生的制扇技艺在前人的基础上已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每把扇子都有时代故事,手艺人们用折扇的方式表达对这个美好时代的祝福和感激,小小折扇舒展着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