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许晓明,女,壮族,哲学博士,研究员,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民族艺术》杂志主编。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广西壮学会副会长,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许晓明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主持“宗教生态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壮族德靖土语区民间道教研究”“道教美术史”“艺术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国节日志·壮族三月三”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出版《广西红色文化》《壮族歌圩》《顿造忙》等著作多部。在《宗教学研究》《广西民族研究》《民族艺术》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研究成果获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多项,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广西文化宣传先进个人”“广西勤廉先进个人”“广西期刊优秀主编”等荣誉称号。
作为非遗保护工作者,本年度组织传承人参与壮族三月三等区内外大型活动展演;策划实施壮族天琴艺术在商业街区展演;组织实施网络平台建设,加大非遗项目及相关政策的宣传,提高广西非遗可见度。发起广西非遗“星火传承”计划,在社区开展培训传授非遗技艺,在培训中根据项目情况加入新媒体应用、民族语文等内容,提高社区非遗实践能力。组织编写非遗保护工作手册,提高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工作能力。组织策划实施《广西非遗图典》、《非遗广西》丛书编纂出版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出版工作。协助上级部门组织实施“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协助上级部门组织实施自治区级传承人申报评审工作。协助各地开展整体性保护。作为专家到基层开展非遗讲座。
2021年度贡献:
一、做非遗的积极宣传者,致力提高非遗可见度
1月协助广东电视台拍摄《我们的节日·壮族三月三》,11月以专家身份协助《刘三姐的前世今生》纪录片拍摄,一年中多次协助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创新发展中心开展民族乐器等非遗项目的记录和线上宣传。3月作为主讲人参加广西民族大学非遗学堂,向大学生介绍非遗。1月底利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配合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组织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字”活动,其中“非遗传承人展示非遗,以家乡话拜年”推文以特色见长,具有一定传播面。3月,组织自治区非遗中心联合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开展“侗族掌墨师与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线上展”活动,有60余万人在线上观看。组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号开展非遗宣传,平均每两天发布一条,平均阅读量超过300;个人利用抖音平台推送非遗小视频,有较好的关注度,最高单个阅读量达10余万,极大提升非遗可见度。
二、依托大型节庆活动,开展非遗展示、展演
壮族三月三期间,组织近百名传承人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同时,担纲导演,在南宁核心商圈三街两巷实施“党旗耀壮乡”—壮族天琴艺术展演活动,活动借助5G+VR全景直播技术,在广西移动宽带电视、咪咕视频APP和“移动云VR”APP上同步直播,实时向全国人民传递壮乡“三月三”的精彩活动盛况。活动当天,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对活动现场进行了采访,并在2021年4月16-17日的《广西新闻》《南宁新闻》上播出。新华社、文旅中国、央广网、中新网、中国旅游新闻网、今日头条等客户端也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广西日报、南宁晚报,当代生活报等各大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进行报道,极大提升了这一新晋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的可见度。
三、创新培训方法,努力提高基层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保护传承能力
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重点保护补助经费及中央文化人才专项经费,针对项目传承人及基屋保护工作者开展切实有效的培训。培训采取社区内就近培训方式,由国家级传承人参与授课,针对项目特点,加入民族语文内容。为和现代生活接轨,还加入自媒体使用技术方面的内容。在培训形式上,打破以往单一的辅导形式,尝试以项目促培训,以调研报告结项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个人分别于6月到平果市为非遗传承授课、11月崇左市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及农村党员培训非遗。
四、推进非遗保护体系建设,提升广西非遗保护工作水平
1月组织实施壮族打扁担等第五批广西国家级非遗项目复议工作,并亲自撰写相关申诉材料。2月,协助上级部门组织实施“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7月期间赴河池开展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验收调研工作。3月协助北海市开展《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评审。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壮族文化(崇左)生态保护区、金秀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组织实施广西第七批非遗传承人评审。协助上级部门开展广西非遗专家库建设。协助上级部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广西“十佳案例”评审。协助南宁市开展南宁市非遗馆建设。协助上级部门撰写广西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组织编印《广西非遗保护工作应知应会手册》,该手册具有工作参考价值和资料价值。从多方面推进非遗保护体系建设,提升了广西非遗保护工作水平。
五、开展非遗调查,组织实施研究成果的出版
一年中,先后到金秀瑶族自治县、南宁市平话人社区、恭城瑶族自治县、大新县、北海市等地开展非遗调研。协助上级部门撰写《东南亚铜鼓现状》《广西铜鼓活态传承现状》《“非遗+”探索广西乡村振兴新路径》等资料。在《中国民族报》发表《广西有戏:广西积极推动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一文。协助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编纂出版20种《非遗广西》丛书。组织《广西非遗图典》编撰,并以此为依托,组织中心信息资料部门采录100多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图片资料,丰富了广西非遗资料库。
主编的《民族艺术》杂志,以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开设非遗研究相关的栏目,推广非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