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1年11月6日,民建海淀区委科技专委会以“科技帮”平台,在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举办“建立以大企业牵头、其他主体积极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融合发展模式”专题论坛。论坛由民建海淀区委副主委、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春财主持。
民建海淀区委主委、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赵晓光致开幕辞。她在致辞中表示,“科技帮”活动得到了民建海淀区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海淀区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民建中央和民建北京市委的大力支持,为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她指出,此次论坛主题具有深远意义,不仅在海淀区,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保持着高速稳定增长,但受我国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等原因影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存在融合不佳等现象。中关村作为我国创新资源聚集高地,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科技创新生态越来越好,创新创业非常活跃,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高地之一。但是与丰富的创新资源以及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出的需求相比,尤其是中美贸易战之后,诸多领域都存在着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还需要研究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破解这些难题。
赵晓光说,自《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北京市、海淀区各主体根据自己的职能定位,积极组织实施,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民建海淀区委科技专委会在2020年开展“《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实施中的问题和建议”课题研究基础上,今年选择“建立以大企业牵头、其他主体积极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融合发展模式”主体,经过立项可行性研究、查阅资料、走访企业、撰写调研报告等环节,研究工作接近收尾。今天邀请多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资深专家和会员,对这一主题开展分享和研讨,希望集聚智慧、收获建议,为推动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贡献力量。
海淀区委科技专委会副主任、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蒙洋做“建立以大企业牵头、其他主体积极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融合发展模式”主题汇报。在汇报中,蒙洋介绍了课题背景、课题研究技术路线,梳理了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了不同创新主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现状,指出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核心难点及破解思路,提出建立以大企业牵头、其他主体积极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融合发展模式的建议。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6所成果转化总师、首席科学家孙磊做“科技成果转化三体生态圈”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目前大院大所成果转化存在成果转化回报率不高、对单位的产值贡献度不足、工资总额限制、新设公司立项审批流程长、单位决策责任大、科研团队出资能力和管理经验不足等痛点,可以通过科技成果“三权分离”实现单位-团队-成果创造人的二次分配;构建专业化的成果转化平台,优化精准激励规章制度,勇做科技成果转化破壁人;建立科创合伙人机制,扁平化团队管理层,高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基于“成果知本券”量化评价,贡献度动态确权;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三体生态圈”等创新机制设计来化解痛点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识产权转移办公室副主任张宗科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内涵与实践”主旨报告。他对高校创新资源集聚、科技成果丰富,但其成果转化应用一直饱受社会诟病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校企协同难,其中基础研究类项目校企“不协不同”;应用开发类项目校企“协而不同”;产学研合作项目校企“和而不同”。他对校企合作中如何跨越鸿沟提出了三个导向,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二是以应用为导向,转化高校存量资源,促进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发展;三是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现有未来产业中链条生态体系建立。
中关村天合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朱楠做“企业为主体的成果转化实施建议”主旨报告。他介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如何建立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成果转化中的企业需求梳理与对接以及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案例。他认为目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存在“科技成果好而不熟”和“市场需求多而不精”两大瓶颈,可以通过需求导向、精准对接和系统服务进行突破。
“科技帮”是民建北京市委与民建海淀区委共同打造的,旨在为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帮助的一个集参政议政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在过去的四年中,“科技帮”成功举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2017年)、“人工智能+医疗健康”(2018年)、“智能网联汽车发展”(2019年)等科技服务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民建海淀区委科技委主任左年明,民建海淀区委科技委副主任蒙洋、王烨、廉明,民建海淀区委科二支部、专一支部、一综支部等会员参加线下活动。民建北京市委二级巡视员、参政议政处处长周丽娟,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知识产权处处长张芳英,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叶茂盛参与线上研讨。(王虒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