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文

教育是“舍得”

2021-06-01 14:25 来源:光明网 
2021-06-01 14:25:47来源:光明网作者:责任编辑:刘朝

  作者:东升镇 陈嘉玲

  “要不要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要不要‘鸡娃’?”“要不要奉行快乐教育?”“陪读陪出心梗怎么办?”……近些年,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一直居高不下,随着前几天反映家庭教育的电视剧《小舍得》的全剧终,关于孩子教育、亲子关系的话题讨论又掀起了一番热潮。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共鸣,开始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学习生活,或者反思目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很多80、90后父母们常常觉得,小时候没上什么课外班,一到下课时间满操场人满为患,放学了就疯跑疯玩,成绩照样好,为什么现在孩子会这么累,当家长也跟着同样累。深究一下,就是因为如果你不“鸡娃”,眼看着别的孩子不断进步,所带来的自己孩子落在后面,可能会步步落后,没法拥有更好或满意未来的恐慌感。一方面想让孩子像自己小时候一样无忧无虑,玩着就学好了,一方面却又担心自己的“放养”方式耽误孩子的成长。“教育内卷”与“让孩子拥有童年”之间的矛盾,让父母无所适从。

  当然,也不乏把孩子学习成绩当作自己“门脸”的父母,所以才会有说出“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这句话的孩子;有期待孩子光耀门楣跳出农门的父母,才有了沉默寡言一心只想学习的“小镇做题家”。

  有人说,人这一生注定要面对三次接纳:第一次,接纳父母的平凡;第二次,接纳自己的平凡;第三次,接纳孩子的平凡。孩子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他自己的生命方向和意义,他们不一定能肩负起一个家庭的命运未来,但身上却必然折射的是每对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每个家庭的性格环境。

  国外有几档真人秀节目,是跟拍孩子了解他们成长经历的,最长的节目时间跨度是7岁至63岁。几档节目里,曾经野心勃勃的孩子如何泯然众人?看似拥有光明前途的孩子,是怎么消失于茫茫人海的?出身贫寒的孩子又是如何安于现状,在自己的农场、手工场将父业发扬光大的?……我们无法简单定义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或者粗暴地评价一段人生的对与错,当我看到节目里专心捏着泥娃娃满脸幸福的人,做服务员并不觉得低人一等并最后自己开店的人时,还有前段时间看到退学北大转攻技校在全国大赛上拿到冠军目前在德国深造的周浩,由衷地赞叹:能找到自己爱好,并且为之努力的孩子,身上都在发光,那才是专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父母,我们都有望子成龙的梦想,深远的爱应当是我们接受平凡的现实,并保持适当的界限感,做到“舍得”。“原生家庭”这个词被讨论甚至诟病的已经太多,而不可否认,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责任编辑:刘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