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在升国旗、奏国歌的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震天的巨响好似那东方醒狮的怒吼,向全世界宣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就展示着一门开国大典时使用的礼炮。
开国大典时使用的礼炮中国国家博物馆
开国大典礼炮实则为108门山炮
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但当时并没有专用礼炮。礼炮的要求与野战火炮不同,不以射程、威力、精度等为考核指标,而是要求声音大、体积小、进出典礼现场方便。当时经过综合考虑,选定了晋造36式75毫米山炮,调集了108门用于开国大典礼炮鸣放。
晋造36式75毫米山炮
同时,从各炮兵部队选调军政素质好的排、连、营干部和战斗英雄,组建礼炮团。礼炮团将108门礼炮分为两组,54门参加典礼,另外54门备用。
礼炮炮弹是 由 当时还叫做太原兵工厂的山西北方机械公司 专门制造的, 炮弹没有 弹头,由木屑压制的圆柱体堵住药筒, 这就是当年 原始的专用礼炮炮弹 。
2分5秒内完成28响礼炮鸣放
经过计算,确定开国大典的28响礼炮必须在两分五秒内放完。每门炮要在每四秒半齐放一次,因此每个炮位三名炮手要在三秒钟内完成退弹壳、取炮弹、装填和发射四个动作。
华北特种兵司令部从各炮兵单位抽调了优秀的指战员和一百余门火炮,集中至北京先农坛进行专门训练。 主要训练对象是炮班长、一炮手和三炮手,这种三人制礼炮炮手编组一直沿用至今。
28响礼炮
为什么要在3秒内完成四个动作?这是因为开国大典时,从毛主席按动电钮升国旗到升旗完毕,共计2分5秒,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同步完成28响礼炮的鸣放,即每次齐射要在4.5秒内完成。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以说是要求严、标准高、技术难度大。
开国大典的场景
开国大典部分礼炮缴获自日军
从保存至今的第一代礼炮来看,有一部分并不是由阎锡山控制的太原兵工厂生产,而是缴获自日军的94式75毫米山炮。94式是日军在引进法国技术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野战师团级山炮,在射程、携行性能方面都较为出色,是日军在侵略战争期间的主力火炮之一。阎锡山控制的太原兵工厂在1947年(民国36年)仿制成功,称之为晋36式,总产量近300门。这些火炮在解放战争中纷纷被我军缴获,成为数量较大、型号较统一的中口径火炮。
在抗战前期,人民炮兵的主力平射炮就是太原兵工厂仿造日制大正六年式山炮生产的晋造式山炮,由于大正六年式与94式山炮的炮闩等部件设计存在继承关系,因此我军在缴获日制94式和晋36式山炮后,基本不需要转换训练。在解放战争中,设在东北的建新公司是人民军队最主要的炮弹生产单位,产量最大的产品就是日式75毫米山炮弹。
抗美援朝时期,太原兵工厂继续为人民军队生产了大批仿94式的75毫米山炮。因此可以说,在1954式76毫米野炮问世前,不同来源的仿94式山炮是我军最重要的75毫米步兵炮。使用仿94式山炮作为礼炮,能够有效反映我军炮兵装备的来源和特点,体现我军的光荣传统。我军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是战场缴获,无论日94式还是晋36式都象征着光荣的胜利。
我国第6代-08式迎宾礼炮
开国大典礼炮为何鸣放28响?
开国大典为什么要选择54门礼炮鸣28响呢?据原礼炮队负责人回忆:“毛主席说28响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而决定用54门礼炮的原因一度众说纷纭,但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它代表着当时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单位(45个单位加9个方面的特邀人士),以此象征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
开国大典后,这批礼炮又被多次使用,后经7312厂改造,存于北京某炮库。1987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为筹备“近代中国”陈列,多方联系相关部队和单位,终于于1988年9月将其征集入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它作为开国大典的重要见证物,向观众默默讲述着那段历史。
资料来源:京华丹心、中国军网、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