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作为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院,简称十二院)始终秉承着“建设钱学森智库,支撑航天、服务国家,成为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平台”的重要使命。在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十二院涌现出了一批批扛得起责任、顶得住压力、经得起考验的优秀团队。他们以字为马、以笔为仗,为我国航天事业擘画蓝图;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服务国家建设谱写乐章。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的航天岁月。
“大成智慧”思想是钱学森同志重要的创新成果,是继他在我国航天科技工程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进入社会系统工程领域之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大成智慧”的关键是“集大成,得智慧”,体现了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东方思维与西方思维的有机融合。中国航天十二院三所大成智慧教育班组始终秉承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理念,力图打造我国人才培养的“第二发动机”,提升现代教育“第一发动机”的能量,成为现行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
班组建设的航航佳佳·航天探索体验中心于2020年10月1日开业
一、应时而生,孕育大成智慧教育之摇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伟业,树人为先。当前,在还原论主导下通过学科细分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已无法完全适用于时代发展的需求。专业型人才的优势往往在于解决某个细分领域的专业性问题,随着我们面临的复杂系统难题逐渐增多,对跨领域、跨学科、跨层次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也日益迫切。2005年7月,钱学森对来看望他的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几年以后,钱老去世了,而“钱学森之问”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重要命题。
作为钱学森大成智慧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中国航天十二院一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运用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探索“量智与性智结合、科学与哲学结合、科学与艺术结合、微观与宏观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支撑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钱学森智库的诠释。
大成智慧工程班组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应时而创。2018年3月,班组正式成立,共有成员20名,平均年龄33岁,拥有硕士以上学历17人。成立三年来,班组攻坚克难、求真务实,2020年被评为集团公司“六好”班组,2020年获首都科普联合行动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2019年某项目获云南省公安厅集体二等功,2018年某项目获“2017-2018年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优秀解决方案”。申请发明专利2项,外观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2篇。
二、苦读勤耕,探索大成智慧教育之阶梯
自2018年3月班组成立以来,他们潜心学习各类教育理论,特别是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规律,为培养“理工文艺哲、德智体美创、全与专辩证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寻求实现之法。
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班组,有很多90后和95后,他们在工作中充满活力和激情,面对未知与挑战总是表现出一种闯劲儿。刚刚接触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之时,他们常常会感到理论艰深、晦涩难懂,班组中的老同志们会组织各种形式的集成研讨与实践活动,他们称之为“神仙会”,就是大家定期会就研究的某项课题邀请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研究、形成方案。他们有不少研发课程的好点子、好主意就是在“神仙会”上碰撞出来的。班组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与多个部门共同开展研究,总结了大成智慧教育的“五大举措”,即“零岁起步、人机融合、学制缩短、科艺并重、德行统一”。
据说这一传统还是源自钱学森。自1960到1969年,除非有特殊任务,钱学森几乎每周一次坚持在他家里召开技术专家讨论会。他待人谦和,不独断专行,也不以势压人,大家在他家里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光,敞开的心扉在交流中融合。很多发展规划和技术途径,就在这个小小的客厅里产生了初稿,很多重大技术问题,就在这个春风化雨的和谐气氛里迎刃而解。他的战友们把这类星期日讨论会亲切的称为“神仙会”。钱学森说:“我的办法就是依靠集体,有什么问题大家提出来,共同研究解决,不同意见尽管发表。但是一定的是都要执行,执行中发现什么差错要尽快改正,我们中国的导弹就是这么干出来的。”
事实上,班组成立之前,这个团队还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开展各项重点型号或重大项目的方案论证与建设工作。2017年,研究院成功中标“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项目。这是一项难度极高的艰巨任务,项目完成后,将显著改善宁夏等地受水区的供水条件。然而,对比其他水利工程,项目存在着工程线路长、规模大、要求高、环境差等多项技术难题,而且需要长期驻扎在条件极为艰苦地区进行技术攻关。一时间,谁来完成这个“高难度动作”,成为了令研究院领导头疼的难题。由于丰富的军工项目经验,这个重任落到了这个技术团队肩上。
项目涉及的泵站及沿线渠道,都处于偏僻的无人区,最近的泵站也驻扎在10公里之外。团队负责人李雪巍身体力行,永远走在团队第一个,在气候寒冷,地处荒漠腹地、经常飞沙走石的环境下,常常一呆就是一整天。记得在项目实施最紧要的关头,当地气温已经零下20多度。建设中的泵站四面透风,寒风从没有玻璃的窗框中穿堂而过,即使是穿着最厚的羽绒服也不能地抵御彻骨的寒风。团队负责人带领项目组从早上一直忙到夜里十一二点,从没有一个人退缩过。在他的带领下,“盐环定扬黄”团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航天精神:茫茫戈壁,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
三、踔厉奋发,打造大成智慧教育之利器
班组一直发扬航天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年长的专家常常告诉年轻同志:科学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这是钱学森历来的主张。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参加到科学实验中去,才能发现问题。人的认识只能源于实践,只靠空想是得不到知识的。班组历时三年,打造了大成智慧教育之利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的航天专项课程,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多域特色课程,主体与机器相结合的航天体验项目。
一是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的航天专项课程。
班组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国防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弘扬中国航天精神,继承钱学森科学精神,推进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学习和实践,融合当代前沿科技,着眼于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以航天知识为基础,延伸至不同领域,通过课堂学习与真实体验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走进航天、揭秘火箭、探索月球、遨游太空,激发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热情。
课程研发主要通过从现实航天情境中收集资料,转化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习的课程主题,通过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兴趣拓展目的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班组具有丰富的教学教具,教具内容与现有课程体系紧密融合,引导他们把观察的视角由地面提升到太空,把思考的维度由个人和学校扩展到社会。
二是打造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多域特色课程。
“创造出技术与艺术的交响诗,就要求科技人员与艺术家互相了解”。钱学森曾多次强调文学艺术修养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建议科技工作者要有文学艺术修养。首先,文学艺术修养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大跨度宏观形象思维,其次,文学艺术还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智慧源泉。钱学森对著名科学家具有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年年不忘,杨振宁和李政道对科学与艺术都有深刻见解。爱因斯坦医生热爱音乐,尤其爱拉小提琴,他的艺术气质与素质无疑有助于他的物理研究,他所创立的现代物理学理论和相对论原理,为科学做出了伟大贡献。可以看出,这些科学家都做到了“文理相通”,文学艺术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艺术修养。
为此,班组以钱学森创新教育平台为支撑,课程体系不仅包含了航天知识科普,还涉及了众多领域知识,包括系列艺术类课程、企业类实践课程、军事类课程等。
三是打造主体与机器相结合的航天体验项目。
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爱因斯坦说过不能只靠抽象(逻辑)思维,还必须用形象(直感)思维。钱学森认为使用系统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具体方法可以解决二者更好结合的问题。因此班组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航天科普产品体系,将人工智能、VR技术、3D打印与航天科普融合创新,进行航天主题体验中心建设。
班组历时四年,以航天体验为主题,已经设计研发了37配套设备及软件。航天体验系统是一种高度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它把高分辨率的立体投影技术、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和音响技术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完全沉浸式的虚拟环境。通过这项技术的研制开发及与现有表现技术的融合,给航天体验用户带来身临其境、震撼的感受。
项目突破多重技术难题,体系性、独创性设计了“线上线下+馆内馆外”航天科普新模式,自主设计研发了一整套覆盖航天各类活动的沉浸式航天科普体验软硬件系统,前瞻性探索了全新市场化运营新模式,打造了航天科普新品牌。线下场馆进行分区式设计,包括引导候场区、任务体验区、辅助体验区、航天展览区等,线上包括航航佳佳App、微信公众号等;软件部分85%以上为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产品。虚拟型号研究院、发射指挥大厅、空间站生活、月地驾驶、重返地球、星际骑行等软件、航航佳佳APP、运营管理相关软件以及航航佳佳机器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申请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正在申请的软件著作权6项,注册商标1项。其中,全国首个基于知识图谱的航天科普智能机器人“航航佳佳”在“钱学森论坛”上大放异彩,得到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成智慧工程班组将继续以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为持续培养具有“保持好奇、用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新时代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