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10月15日,由光明日报社主办、光明网承办的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用新媒体讲好非遗故事”主题活动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徐州香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井秋红讲述了疫情期间给武汉捐献香包的故事,表示“传承人应有责任感和担当。”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徐州香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井秋红在活动现场
以下为发言节选:
我是来自于江苏徐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省级传承人,也是我们家族的传承项目第三代传承人。我这38年当中有很多传承故事,我就讲一下最近疫情期间给武汉捐献香包的故事,我的主题就是“传承人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
讲故事首先要从我的家族讲起,大家可以看,这张照片就是我上级传承人的照片,第一张是我的外祖父教的大舅舅绣花的照片。左边的是我的外祖母在绣花机的照片,下面是我母亲学艺的照片,右边是我母亲在晚年(癌症晚期)的照片。最右上面就是我的母亲的照片,这个是我们一个家族传承史,第一张照片母亲在癌症晚期的时候,她非常的苍老在拍照片的时候,一个月以后就去世了。
第二张和第三张是年轻的母亲参加民间博览会的照片。第四张是我和母亲学艺的照片。
这个是我主办的团队,因为从我母亲手中有三个徒弟,其中有两个是残疾智障,我从母亲的手中接过传承的重任之后,从三人发展到现在有三十多个人,而且我们的基础制作人员70%都是下岗工人。
这个是我组建团队传承理念,因为我母亲在传承技术的时候告诉我,她说要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手艺人,一定要德在先,艺在后,手艺可以通过长辈师傅之间一个学艺的过程,德行的培养则要经过日久天长、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面讲给武汉捐献香包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是发生在今年在2月24日左右,当时在一个小群里面,有一个从事非遗的张老师在半夜两点钟发了微信,痛哭。我当时就很纳闷,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张老师说,他说武汉现在疫情特别严重。当时我很忧愁,半夜一下胸口疼得厉害。
当时我想起2003年的时候,我妈妈带着我们做了五箱的香包,在徐州庙会义务发放,尤其是看到年轻的父母带着小孩子,妈妈都是一路小跑过去拉着人家挂在人家孩子身上。她说你们年轻人不懂,这个时候就是挂香包的时候,它可以去除这个病毒。
我突然想起妈妈留下来的方子,我就说“家里有一个方子,可以去瘟疫的,我拿给你用。”我说,你们不是孤立的。
我们连夜就准备了材料,做了一百个香包,2月27日的时候寄了过去。当时邮局都停了,因为顺风快递也要限制体积,那个师傅特别好,说,“我来我来帮助你寄。”
3月22日,武汉方面终于收到了香包。我记得特别清楚,我接到张老师的电话的时候,他说:“老师,我们收到了。但我们有一个事情要跟你商量,这100个如何分配?我们要和你商量。”我直接说“不用和我商量,只要把香包发放到需要的社区里面就可以,不用跟我商量。”他说“不行,我们必须要商量。我们所在地(洪山区)很厉害,能不能给10个?你这个事情我们也给湖北省的分管非遗厅长汇报了,厅长特别地重视,嘱咐我们要很好地把香包发放到最困难的家庭和居民当中。”
最后张老师说了一句话特别让我觉得感动。他说:“老师,我们已经失去笑容很长时间了,但您寄来的香包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快乐。”
后来,我就一直在做,不停地在做,又给武汉寄了几批。特别欣慰的是,在我做第四批捐献的时候,我的徒弟们通过微信看到我这么辛苦,他们纷纷给我发微信:师傅,你在前面冲锋,我们也不能落后,我们要积极地和你一起做奉献的事情。他们也都加入到了为武汉做香包的队伍中来。
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比自己快乐还要快乐。我觉得作为一个传承人,尤其在我的年龄阶段是承上启下的时候,你怎么做好传承的责任?你怎么把手中的技艺传下去?也许通过一些宣传给你效益带来一些改观,但是我觉得德行的传承不是金钱能买来的,它是精神上的一种富有。
我母亲常常说,得与失你要理解,她说:“小红,你什么时候得与失的概念,你就会找到快乐的感觉。”我现在就跟去世16年的母亲说一句话,女儿今天找到了,我没想到我这个捐献这个事情出去以后,湖北武汉电视台当时做了一期节目,清楚写到徐州市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井秋红捐献香包,当时我看到特别地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