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关于甘肃,特别是陇中地区缺水的严重程度,有很多说法。
有的说: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分别是出生、结婚和死亡后。
有的说:妈妈含一口水,对着孩子的脸一喷,再用毛巾一擦就算是给孩子洗脸了。
陇中地区缺水程度的说法可能经过了演绎夸张,但是都表明了当地严重缺水的事实。“母亲水窖”水润中国二十年,也正是从那片干旱的土地上,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从0到1
漳县三岔镇刘家岘村“母亲水窖”项目冠名碑
漳县,甘肃版图上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县,曾经,干旱穷困就是它的底色,在卫星地图上,地处西秦岭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漳县,遍布沟壑,呈现出黄绿相间、黄多绿少的颜色。住在山上的农户祖祖辈辈要从山下运水洗脸做饭,从记事的那天起,吃水就是他们的天字第一号难题。
到山下挑水是他们的唯一选择。路程虽然有远有近,但是山路却是一律的崎岖难行。妇女孩童身薄体弱,常常是脚下一滑便摔倒在地上,水洒了,人哭着再返回山下挑水。
汪六十,爷爷60岁时得了他这个长孙,便取了这个名字。他说:十多岁时就开始到山下挑水,挑了20多年,直到自己娶了媳妇,生了儿子,她们和自己分担着挑水。 汪家的“挑水”工作和那根老扁担正如《愚公移山》里移山的重任一般:“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般地传承下去。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地重复,全村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的。
直到“母亲水窖”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2001年的夏天,当地妇联和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到了汪六十家。“说是要修‘母亲水窖’,这事早些时候就嚷嚷开了,大家都盼着这一天”。也是从那一天起,汪六十成了“汪第一”,当汪六十知道他家的水窖是全国第一口‘母亲水窖’时,很是激动,一叠声地说:“好用得很,全家人洗脸做饭洗衣服,饮骡子,全靠它了。”
在汪六十家,工作人员回忆修建全国第一口“母亲水窖”时的情景
现在,汪六十家的院落整齐干净,两侧的厢房都是这几年新修的砖房,一侧的新房顶上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水是从母亲水窖里抽上去的。日子一天天变好,但是在汪六十心中,“母亲水窖”是所有改变的开始。他每天都要围着水窖转几圈,“出家门、进家门时,信步就过来了,看着水窖还好,窖里有水,就觉得日子踏实”。
左边是老房子,右边是新房子
从1到10
改变的不仅仅是汪六十和漳县的受益户,“母亲水窖”本身也不断进化着。
甘南州舟曲县城关镇锁儿头村,没有“母亲水窖”项目之前,大多数村民到村庄一公里以外的供水点肩挑车拉取水,每天要花两个小时以上时间储备生活及牲畜用水。2017年,“母亲水窖”集中供水工程在村里建成,不但兼顾了人们生活用水的需求,更解决了850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保障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的饮水安全,还增强了村里的抗旱防灾能力,减少了涉水性疾病发生率,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项目建成后,大多数农户购置了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用电器,提高了生活品质。后来村里实施供水排水一体化,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从最初的修建集雨水窖到集中供水工程,再到“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母亲水窖”不断帮助甘肃人民解决饮水困难问题。
定西市通渭县第三铺乡党堡村花兰寺学校,因旁有一座花兰寺而得名,学校建于清光绪年间,已有百余年历史。早些年兰花寺学校有地下水,师生们喝井水。后来井里没水了,就建了集水窖,多年来,孩子们就喝收集起来的雨水。2013年,“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在这里实施,给学校安装了安全饮水设备,建起了洗手房,师生们也喝上了经过过滤和消毒的放心水,饭前便后也能洗手了。
有了干净、安全的饮用水,到了课间孩子们会像一群小燕子跑去喝水,他们欢快的脚步丝毫没有陇中人们经年累月背水沉淀而来的凝重,而是每一步都带着明朗清澈的温润和希望,飞奔着跑向未来。 孩子们的笑声也仿佛在大声的向曾经干涸的土地宣告,“母亲水窖”的水真好喝!(张永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