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新冠疫情肆虐以来,针对疫情特点,法院积极应对,用智慧和专业守护山河无恙,开启司法流量时代,带动企业复工复产进入快车道,尽享公正、高效、快捷的司法服务。
自疫情以来,应对不能“当面接触”之困境,人民法院迅速转变思路,以网络端为主阵地,深入挖掘智慧法院建设,结合民商事审判职能作用,努力解决市场主体受疫情影响遇到的实际困难,助力企业驶入复工复产快车道,成绩显著。
据统计仅自今年2月3日到3月31日期间,全国法院累计通过网约立案数量就达70.6万件,网上缴费59.9万次,网上开庭15万件,网上证据交换20.1万次,电子送达245.3万次,网上调解30.2万件。海量司法“流量”的背后凸显的正是对于大力促进复工复产的司法担当。
不仅如此,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法院将立案转变为网上立案为主、邮寄立案为辅的模式,为诉讼群体提供便利诉讼服务。同时构建“微信、邮箱、网站、传真”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全新电子送达模式,优势愈发凸显,不仅节约司法资源,也大大节约了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探索“互联网+鉴定评估”模式,用科技智能提速,评估鉴定质量,切实缩短鉴定评估周期。
“云审判”成为法院工作的新标配,隔离疫情不隔离正义。以北京市为例,自2月3日至5月15日期间,法院网上庭审66413次,涉及案件78713件,开庭总时长54498.23小时,每案平均时长0.7小时,日均开庭910次,日均开庭案件数1078件。单日开庭最高达1907次,最高案件量达2430件。这些流量有力保障了企业的司法需求。
同时疫情期间,法院也没有停止执行的脚步,法院积极推进线上执行措施和网络拍卖力度,大力促进财产变现。据统计,2月份,仅北京市法院就依法办结各类执行案件2250件,线上采取执行措施累计9491次。受疫情影响,异地执行困难,全国法院广泛运用执行指挥平台事项委托系统,积极开展异地委托执行,截至3月16日,全国法院共进行事项委托13.27万件,一大批案件得到执行。以效率促公正、以便捷促公开、以严格促规范、以能动促复苏,司法执行 “流量”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法院还切实推进无纸化网上办案工作模式,开发一系列应用实现当事人立案、交费、送达、材料提交、证据交换和开庭等诉讼全流程均可在线完成,加快案件流转进程。企业指尖就能了解案件详细进展信息。
疫情期间司法“流量”还向前贴心服务,法院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部门举办 “现在开庭”全媒体直播活动聚焦涉疫典型案件,在50 多家媒体、平台实时网络直播,每场庭审观看量普遍超过1500万。其中,“哄抬口罩价格非法经营案”等庭审直播观看量高达2300万,扩大示范效应,增进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意识。
司法“流量”带动企业复工复产进入快车道。一句话,人民法院切切实实做到了“疫情防控不松懈,司法为民不打烊”。(马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