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故事文本还可再细化
柳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一级演员):
这出戏从任何角度看都十分干净,开场音乐一下把人带入雪域高原的美好意境,演员的演唱在唱出人物个性的同时,也唱出了文化。提一些建议:
一,剧本文本在矛盾冲突上还有一些不足。故事讲得慢而且讲得少,如“解扣”、“系扣”的情节并未讲清楚。在情节节奏上,要往前推进时,又会被拉回来,需要再商榷。
二,“雪舞”的呈现,在剧中并未起到太大作用。这出戏的表演很真实,突然出现一段很多人的“雪舞”,有种出戏感。
三,一个小细节,女主人公与暴风雪搏斗后,在高处有一个亮相,此时外套被暴风雪刮走了,后来回过头又穿上了,这里让人不太明白。
四,在女主人公晕倒的那场戏中,父亲出现有句唱词:“好女儿快醒来,坚守阵地不放松”——这可能是文本的问题,我觉得唱词可以再精准些、再人性化些,可以唱出父亲对女儿的呼唤。
加强人物形象的立体性和现实逻辑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修改后的这版演出,更加精炼、清晰、简洁,故事情节和线索经过重新梳理后,也更加合理。但简洁归简洁,戏中人物的丰富性、丰满性、立体性仍然显得不够。
总体上,方丹的戏剧性、动作性不强,无私奉献、带病工作的内容比重过多。剧作中方丹的唱词写得非常好,但这并不是通过戏中的动作和冲突表现出来的,也不是从人物关系中选择出来的,而多半是生硬的、外加的概念化演唱。方丹作为一位优秀的医生,总显得外在化,有煽情的人为痕迹。比如,最后一场手术抢救的戏,应该再设计出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紧张感,能做手术的只有方丹一人,要表现出她的不可替代性、必要性,这样父亲的出现和其他人的呼唤才是合理的,否则戏剧的真实性和人物行为的逻辑性经不起推敲。
同时,戏中几次说方丹“以命换命”,包括最后做手术的高潮部分,还呼唤她“站起来”,但当时的情境并非如此,“以命换命”“站起来”用得不准确。又如,“一个也不放弃”的唱词也是如此,救人并没有要必须“放弃”谁的概念。所以,下次修改建议强化戏剧性词汇,强化艺术性词汇,淡化其他词汇。
注重人物动作的连续性
李春喜(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
第三场中藏族的歌舞场面,从舞台节奏到场面搭配,都是很棒的设计,但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说,方丹的动作的连续性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方丹在歌舞中出场时的动作是明确的,因为此前铺垫了她要治病救人,但这里也要考虑到戏剧人物动作的连贯性、急迫性。建议编舞能否让方丹与藏族歌舞形成一种人物与氛围的并列、对比,通过表演或者灯光,把人物从歌舞场面中有选择地、恰当地点染出来,让她寻找的动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再比如,在雪崩后,方丹有一场淋漓尽致的唱段,表现她在戏剧叙事节点上内心的情感波澜。这里能否在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再次梳理方丹此时的心理活动、情感活动和表达内容的层次,能否在字句上更精炼一些,尽量减少散碎的东西。这样的话,对方丹这一人物的塑造会更加清晰,人物会更加鲜活,也更有效地走进观众心中。
高大人物也应该理性,情节发展要考虑自然
傅瑾(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
这出戏的题材很好,主创团队积累了很多关于援藏医生们的感人事迹和细节素材,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将其凝练成一出完整的剧目,如何塑造典型人物。
今天我们在塑造“高大人物”时,也应该追求“理性”,如果没有“理性”,“高大人物”就成了“莽夫”。尤其,戏中的主角方丹是一位专业的心外科医生,更应该比别人更理性、更清醒。但在戏中,存在好几处为了“高大”而牺牲“理性”的情况。比如,方丹在风雪中冒着风险找人却把自己困在山中;“以命换命”为病人做手术等等。这些戏份,虽然场面好看,但没有理性地说服观众。
其次,情节的自然发展也是这出戏最需要考虑的。比如,奶奶“偷听”的戏份没有必要,有人为制造矛盾的痕迹;湖边的舞蹈和雪崩后的唱段也十分突然,像是人为地为演员制造舞蹈或演唱的空间,却造成情节本身的停滞和中断。
另外,我不赞成把宗教信仰当作现代医学推进的阻力,这在戏中表现在格桑这一人物身上。对藏族人民的信仰,不要轻易地放在对立面,而要多一些尊重,建议在戏中可以稍微淡化些。
最后,对评剧院来说,希望能够培养一两个比较好的评剧编剧,能够把剧本改得更适合评剧唱段特色和剧种特点。
情节衔接和情绪转折需要有机结合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这出戏既表现出新时代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共同进步的时代精神,在艺术呈现方式上也表现出新时代应有的舞台气象和探索创新能力,在内容与形式的选择与匹配上越来越贴近、越来越相宜,能够把观众引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真情的思考。
问题在于,情节的衔接和情绪的转折,还需要更有机的结合。比如,奶奶和梅朵去转湖时,方医生出现有一段穿藏服的舞蹈,存在明显的割裂感,这段舞蹈如何结合情境、结合氛围,强化合理性和可看性?再如,方医生穿过雪山寻找达瓦时,有一段抒情唱词,怎么能让情节氛围和人物内心、唱词和动作衔接得更加有机,使戏剧情节的推进更加贴合剧情?又如,奶奶的反复变化有其内在逻辑,如何把她心理变化的节点交代得更加明确,让观众看起来更流畅?
总体而言,戏剧性的营造、戏剧张力的蓄积和释放,还可以进一步调整和思考。
找准戏剧风格,理清情节逻辑
陈涌泉(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一级编剧):
这出戏实现了戏曲艺术与藏族文化元素的完美结合,有机地将藏族文化元素融合进评剧中,同时没有失去评剧剧种本身的特色,恰如其分。
这出戏的戏剧性确实有待加强,但一戏一格,不同的戏有不同的风格,并不是所有的戏都需要强烈的戏剧性。这出戏的诗化风格十分明显,可以抓住自己的特色,并努力做到极致。
但问题在于,在现有的风格和结构基础上,情节逻辑和人物的心理层次,还存在不够严谨、人为痕迹较重的问题。比如,风雪追赶这场戏本身可以成为戏剧舞台上的经典,但人物行为逻辑的起点值得怀疑,方丹的“跑”人为痕迹太重。戏固然很美,但逻辑支撑不够坚实。再如,方丹在与奶奶谈话后,看起来是把她说通了,接下来应该做手术了,但是人又跑了,这就没有顺着情节逻辑线发展。在人物情感本该深入发掘的时候,又中断了,情节本身的发展逻辑没有理清。
对待藏族信仰要慎重,加强人物内心挖掘
范小宁(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主编、编审):
这出戏表现出浓郁的藏地风情,如德吉奶奶和梅朵身上便承载着丰富、鲜明的藏地色彩和宗教色彩,比主角方丹更加具有独特性。但对待关于藏区的宗教问题需要慎重。比如,第一场中就出现了“病痛是前世造的,求医不如勤烧香,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不能事事都用老眼光……”这样的唱词,我觉得对藏地宗教的认识,不能像认识中原地区的宗教一般简单,要考虑到其独特性。对藏民来说,宗教是一种对命运的信仰,而不在于一病一痛。这对德吉阿妈来说,就是如此。其中存在宗教信仰和现代医学之间的矛盾。
对梅朵的救治就体现了她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矛盾,把聚焦点放在“情”上的解决办法是好的,但对人物的情感挖掘仍不够,现在的表现手法仍然是外部的,没有表现出方丹救治梅朵的难度以及方丹内心承担了多大的风险与压力。
而像戏中的承诺,也缺乏现代医学的真实性——现实中医生不会说出“一定会治好”这样的话。包括方丹对她学生加措的信任,不应该是对一个人或一个藏族人,而应该是对加措医术的认可。方丹的一些表现,比如连做7台手术,把自己累倒,更像是为了舞台效果,而并不符合现实。
人物动作逻辑不清晰,分寸拿捏需要注意
黄在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原院长、研究员):
看完这出戏,不满足的地方在于:人物行为动作的设置和立意的呈现之间,在逻辑上不够清晰。当面对藏族病人的宗教信仰以及科技水平限制的矛盾时,主人公面对的矛盾本质是什么?不管是说服他们,还是在医学上救治他们,目前的呈现都没有体现精神价值;而我们应该做的,是体现出更深刻、更有意味的、社会性的精神价值。文化与信仰、科学技术的问题都不足以成为这出戏的精神主旨,核心的精神焦点在何处,对人物和情节的设置,最终要提炼到何种高度,还可以再探索。
多姿多彩是这部戏的特点,这也容易产生分寸拿捏的问题。如,场景音乐与唱腔音乐之间的相互渗透:唱腔音乐在保持一定时尚性的同时,也要扎根于评剧,表现出评剧剧种的特点,处理这之间的矛盾必须要有二者的渗透,而渗透的主要方式是主导动机,这还没有听得很清晰。又如,对场面处理和精神层面的把握:现在的场面处理仍停留在氛围营造的一般层面,但更需要向精神层面上提炼。
最后,结尾旁白介绍了医疗援藏的发展,与戏中人物行为形成了一种宣教的关系,但却拉低了人物行为要表现的内容,让人找不到人物动作的逻辑方向。以及,在几组人物之间打通过去与现在的血脉关系,想法很好,对提升全剧的思想高度和精神面貌很有好处,却没有用好,目前只在连接人物关系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音乐主题尚不够鲜明
杨柏森(吉林戏曲剧院原院长、一级作曲):
这部戏的音乐气势恢弘,主题鲜明,布局比较合理,声腔声情并茂;主要人物的唱腔委婉动听,高低回转,抑扬顿挫,准确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其中,对现代音乐的呈现,堪称现代戏曲音乐的典范,尤其是现代评剧音乐的典范。
但音乐的主题不够鲜明,有些多,显得庞杂,可以将其深化,把主题氛围几个不同的类型。尤其女主角的唱腔更应该深化,唱出她独有的内容,用带一些藏族色彩的主题音乐,轮番使用弦乐演奏、铜管演奏、木管演奏等。同时,唱腔中的反调用了太多,但核心唱段中的反调是必要的,尤其应该在配器上让其更加鲜明,和声节奏的支撑多用一些。伴奏中评剧大小板胡的运用很突出,但有些过于突出了,如何表现评剧的剧种特点还需要把握。
舞美设计应该更加突出人物
苗培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舞美):
这部戏的舞美设计和呈现已经达到了导演“圣洁、冲淡、凝重、诗化”的要求,特别是“诗化的处理”,并且用最朴素、干净的手段,很好地表现了戏剧的人物和主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第三场戏中,对树的倒影的处理不太对,没有实物何来倒影?
二,第四场戏中雪崩和雪舞,演员上场需要配合大雪纷飞的舞动,而到方丹的独白时,就不必要“下雪”了,因为这里需要听方丹的唱,“继续下雪”会干扰观众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欣赏。
三,某处舞台上设计了藏族寺庙的顶,做得很漂亮,但叠加了很多,压着一大片,并不需要,灯光打着都看不清。这部戏的风格是干净的,表现藏族文化只需要“点”一下,还需要做做减法。
四,雪舞的服装太复杂了,舞蹈看的不是演员,看的是肢体语言和整体表演。这里的服装应该更飘逸、更简单。
五,雪舞的戏中,舞蹈的编排和走位,与方丹的人物表现产生了相互冲突。舞蹈的动作和视觉处理,都是为了烘托人物,而不是突出舞蹈。总之,服装设计和舞蹈编排,都应该更突出人,这一点应该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