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围绕主题立意,修改完善剧本
陈鹏(原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送你过江》以奉献爱情为主题很有特点,表现出崇高的精神价值。围绕这种独特的主题立意,我认为在剧作细节上还有可以完善的地方。
第一,郭教员牺牲个人情感服从组织分配,江常秀要另嫁他人时,两人的心理转折过程表现不足,没有把爱情的悲剧性表现出来;第二,江更富结婚后想通过努力向江常秀证明自己的行为,削弱了该戏前半部分情感的感染力,应当适当加强;第三,江老大在交代船的隐匿之处时缺乏戏剧推动动力,另外他对于婚姻的态度不明确,表态也没必要;最后,结尾让郭教员与江更富同时牺牲太过悲惨,并且没有深化该戏爱情悲剧的意义,应当将爱情悲剧的主题延续,而不是终止于生命的悲剧。
提升舞美大气水平,彰显革命战争背景
周英(国家话剧院原舞美中心主任、一级舞美设计师):
《送你过江》的修改在舞美、服装、视频和布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说明在当前我们的舞台戏曲艺术中舞美很重要。实际上,舞美是一把双刃剑,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过度弱化,需要恰到好处。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眼光来看,目前《送你过江》在舞美设计上略显“小气”,缺乏战争背景下的壮美大气,布景方面的恢弘空间不足,需要着力营造战争场面;服装方面偏概念化、表面化和简单化,应当再丰富一些;视频方面略显琐碎,与舞台人物表演的配合度不够,尤其是在为人民服务的两场戏中,灯光五颜六色的变化显得不够稳重;另外,在郭教员与江更富对话的一场戏中,布景的位置不合适,可以再高一点或低一点。整体而言,《送你过江》还可以向前再走一步。
协调背景与人物,处理剧作与动作
范小宁(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主编、编审):
《送你过江》讲述的是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故事,切入视角巧妙。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我觉得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主创团队再努力完善。
首先,要处理好战争的紧迫感与人物爱情之间的节奏。两者应该是互补的关系,目前协调性把握得还不够;第二,从江更富与江常秀结婚这一情节点开始,戏有些偏离主线,略显杂乱,二人结婚的情节是否进行明朗化处理还要商榷;第三,王营长劝说郭教员时采用的“谈感情是要脱军装”的比喻不太合理,应当修改;第四,对龙头大船的处理目前来看是一个败笔,开头将其放的位置很重,但直到结尾才再次出现,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叙事作用;第五,江老大受伤后向江常秀坦言后者的身世,该动作与戏本身没有关系,可以删去;第六,人物内在思想上的“过江”表现得不够,体现不出层次感,后续应当加强一些;最后,结尾过于悲惨,渡江之后胜利的感觉应该再呈现一些。
合理构建戏剧矛盾,努力提高主题立意
冉常建(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
从《送你过江》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们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做出的牺牲,这也是该剧最感动人的地方。但是,目前在戏的处理上还有让人困惑的地方,需要主创团队再思考和完善。
首先,江老大作为一方“船霸”,逼迫儿子与作为童养媳的江常秀结婚,在叙事上缺乏必要的合理性,动机不够明确;其次,江常秀在为爱争取方面付出的不够,尤其是在说服江老大安排儿子与自己结婚这一情节点上,缺乏必要的行动力,建议将其与主题联系起来,既渡过战争的“江”,又渡过封建思想的“江”;最后,希望该戏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深入挖掘人物和主题,将小人物的故事上升到更高的历史层面。
梳理人物心理,讲好爱情故事
单跃进(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上海京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
《送你过江》是在战争背景下讲述爱而不能的故事,经过“一改”后的再次上演,明显感觉进步很多,但仍有一些不够让人感动的地方,尤其是在人物的塑造方面。
在人物的心理梳理上,存在一些徘徊和矛盾,比如江老大与郭教员的对话,江老大说郭教员打过长江去,意在说后者是直奔前程,而郭教员则表明解放全中国是自己的信仰,二人对话不在同一维度上;再比如郭教员向江老大表示要扫除封建制度的对话,江老大献船的思想过渡及感言等,难以建立观众的认同。因此,人物的心理还需要再梳理和调整,要制造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另外,尽量不要让该戏承担过多的社会命题,把战争的背景阐明、收缩和提炼,重点讲清人物间的故事会让观众的印象更加深刻。
加快叙事节奏,加强人物塑造
裴福林(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原主任、教授):
《送你过江》演出过很多次了,但是仍然在不断地打磨提高,这既是艺术创作规律的要求使然,也是主创团队的工匠精神的体现。我觉得该戏在剧本上还可以再提高。
首先,江老大逼迫儿子与江常秀结婚要处理成规定情景的尖锐化,要将矛盾集中、节奏加快,以此来消减叙事动机上的不合理性;其次,从叙事节奏来看,前半部分叙事过于缓慢,没有单刀直入地迅速进戏,导致不够吸引人,在情节设计上还需要再修改;再次,人物形象的塑造缺乏力度,比如郭逸夫在几经周折后又获得过江的资格,过程显得被动,江老大在结尾的转变也太过唐突,缺乏合理性。
把握剧本切入角度,全面打磨作品细节
田蔓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一级导演、一级演员、原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
《送你过江》剧本的切入角度很好,从大背景下谈小人物的故事,但是该戏在表现这个角度的时候,也有矛盾之处。
首先,戏的大部分在讲征船,只有结尾才开始谈过江,与题目不太相符;其次,过江作为一种牺牲,要保有一定的悲剧性;再次,江老大安排江更富与江常秀结婚,他们没有抗争是不符合人性的,应当加入抗争的戏码。在舞美设计方面,芦苇似可减少一些,同时尽量做成立体的感觉,目前过于平面化;船运动方向建议改成横向移动,更逼真一些;影像的使用需要慎重,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入舞台、服务人物和故事,不妨大胆舍去。在服装设计方面,目前服装太美,不符合人物的时代环境,建议做得再质朴一些。在音乐方面,部分段落使用宏大的音乐与小人物的身份是不匹配的,应该使用简约一些的配乐。在演员表演方面,有一个江常秀刚见到郭教员不久就把头靠在后者肩上的动作,这个动作暗示两人之前就很亲密,需要思考要不要保留;群众演员可以再缩减数量,减少其他故事线对主线的干扰;演员的身体语汇与动作还可以设计得更丰富更真实一些,与人物身份可以呼应。
精简乐队配器,克制抒发感情
徐志远(安徽省艺术研究院一级作曲):
《送你过江》的唱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当代的音调,整体非常和谐,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很好地作用。我认为,虽然音乐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到位了,但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还可以作进一步提高。
该戏的音乐素材比较多,建议集中提炼一下,尤其是最后的民歌出现略迟,可以提前一些;在乐队配器上,坚持打击乐开头就要按此逻辑进行下去,不要添加过多的合成乐器;目前乐队编制虽大,但织体并不丰富,合声也偏简单化,建议可以缩减一下乐队编制。最后,无论是编剧、导演,还是演员、舞美,都需要注意在我们没有经历战争的状态下,过分抒情会阻碍我们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减少合成乐器运用,凸显主奏乐器引领
杨柏森(吉林省戏曲剧院原院长、一级作曲):
从剧本的架构到导演的匠心再到演员的展示,《送你过江》都十分出彩。目前乐队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能在后续修改中获得提高。
在配器方面,音乐的织体显得有些杂乱、不清晰,演奏的争鸣过程过于强烈,缺少主奏乐器的领衔作用,尤其在开幕曲段落比较明显,建议减少合成乐器的运用。另外,民歌《大悲调》是非常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具有强烈对比的特点,《送你过江》暗含了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因此建议把《大悲调》作为从头到尾的主题歌。
发挥演员作用,提升表演素养
何双林(上海淮剧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级演员):
《送你过江》能否早日成为艺术精品,我认为导演、演员方面还需要下功力。
制造戏剧情节的紧迫感不仅可以从剧本入手,从演员的表演入手同样可以实现,比如念白的时候紧迫一点,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这些都需要剧团演员的再体验和导演对规定情境的再思考。具体来讲,目前郭教员在舞台上给人有端架子的感觉,不太符合作为军队有文化修养的教导员的身份,与王营长有些近似,在后续的表演中应该再调整下。另外,群众演员因为入行时间短,剧团在管理上应该多注重提升他们的表演素养。
注重演员调度,增加主题音乐
董红(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主任、一级演员):
《送你过江》通过群众代表的命运走向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用行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这条“江”就是党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呈现。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提升。
第一,群体场面的念白、动作、调度、情绪与剧中的故事情节以及淮剧表演的深度融合需要表达得更准确一些;第二,舞美与演员的调度和场次的转换之间的融合需要再提升,包括江常秀和豆花在内的演员服装造型还需要再质朴一些;第三,演员的表演怎样在几个重要场次和节点更好地打动观众、抓住观众,需要精雕细刻做得更极致一些。
另外,在音乐上,每个演员都应该有其自身的主题音乐、形象音乐,建议将《大悲调》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始终。
合理设计剧作细节,提升作品文化内涵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送你过江》是一部在目前中国戏曲中,从编、导、演、舞台呈现各角度来看,完成程度、完美程度都较为突出的一部作品,但还存在继续提升的空间。
第一,台词需要再打磨提炼,一些具有情节漏洞或本身无意义的台词可以直接删掉,比如江老大献船时提到的舍弃五棵金钉,结尾江常秀提到的“好日子就要开始了”等;第二,结尾处的摇篮曲建议作出修改,不太符合该剧的革命战争题材定位;第三,在作品整体上需要注意小角度、小人物、小切入一定要大指向大境界和大目标,要有历史、哲学的高度,这样才能成就好作品,所以在主题立意上要体现“江”的意境、性质,战争的性质以及胜利后江山的性质。
齐心协力打磨作品,用心奉献艺术精品
刘玉琴(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一部作品从创作演出到成为经典,同创作者的努力、能力和实力,专业的批评、指导和引导,以及观众的检验、社会各方的把控调整都是分不开的。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基于目前已有的平台和基础,《送你过江》如何从新的台阶上再向前推进,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作为专家需要针对性地提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创作主体则需要做到三点:一是虚心听取,二是认真消化,三是合理选择和运用。
(光明网记者张义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