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沧桑巨变,苏州工业园由一个洼田密布、阡陌纵横的水田乡村,变成了一座高楼林立、流光溢彩的创新之城。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化资源配置”,从“现代工业区”到“绿色生态城”,这里通过25年的合作、摸索,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新路子,为全省树立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就让我们一起去到苏州金鸡湖畔,感受这片开放创新热土的时代变迁。
这个大装置,正是全球最大的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走进这里,你能感受这些来回穿梭的管道所带来的震撼和科技感。研究人员们正在对这个大科学装置5月初的验收做着最后的准备。
《江苏新时空》记者:这个科学大装置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吗?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副主任崔义说,这个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是由91米长的超高真空管道互联起来,科研人员正在扫描隧道显微镜。它可以对半导体材料表面进行形貌的观察,通过物性的调变可以反过来指导材料生长。
崔义介绍,目前一期是以四个研究方向为代表,比如说超导物理,比如说半导体器件,然后催化基底,以及锂电。我们也期待可以有本质上的提升。
依托大院大所,集聚全球领先的创新成果。这正是多年来,苏州工业园不安于“世界工厂”定位,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的用心之举。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你能看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等29所国内外知名高校比邻而居,冷泉港亚洲等近250个研发机构和平台蓄力成长。去年11月,牛津大学在海外设立的首个高等研究院也在园区正式启用。12位牛津教授将瞄准生物医学工程、环境技术等领域释放他们的创新原力。
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创院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崔占峰说,现在苏州工业园区是一个国际化的现代新城的样本。有这么好的人文环境,又有这么好的工业基础,因为我们大多数是搞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需要有下家,所以我们就选择了工业园区。
25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先后引进46所国内外知名院所。在创新成果的带动下,一个个烙上“园区创造”的品牌也正不断打入全球,与各行业佼佼者们展开角力。今年3月9号,卧薪尝胆七年之久的信达生物,宣布其抗肿瘤国家1类新药达伯舒进入市场,成为首个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的国产PD-1单克隆抗体,价格仅为同等规格进口产品的40%左右。在与创始人俞德超的交流中,你能明显感受到他对这片创新热土的热爱。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俞德超说,从生物发展公司到园区主任领导,都非常的亲商,非常的支持创业创新。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得到了园区方方面面的支持,从启动基金到产业基地的建设,到人才的引进;可以这么说,没有园区就没有信达的今天!
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化资源配置”。25年来,每当触碰发展天花板,园区总能打破束缚,更上高楼,这靠的正是园区“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成立之初,这里读懂新加坡,提出“规划为纲”,造就了园区高水平、高标准的建设;90年代末,这里又将“亲商”理念发展到极致,引来大批外资纷纷落地;2015年,国务院批准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跨境人民币业务”、“行政审批局”等众多“第一”“唯一”不断赋能园区发展。如今这里更有19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部分经验在省市不同层面推广。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副主任张蓁说,这些年来我们已经将借鉴的领域进一步拓宽,包括服务贸易领域、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领域;我们也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输出我们自己的一些品牌和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副调研员李飞远说,通过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不断地促进新旧动能的转换,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营造更有利于创新创业发展的良好的环境。
行走在园区里,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正展现出现实模样。2018年,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800亿元、650亿元、250亿元,年均增幅30%。到2021年,三大新兴产业预计实现产值2800亿元。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三连冠,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未来,这里更将瞄准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奋力书写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记者蹲点手记:这几天,苏州工业园区25周年的内容刷屏了苏州人的朋友圈。许多老园区人晒出了自己25年前的旧照片、老回忆。当时的园区还是一片白露芒芒的茭白荡,25年后的今天,同样的地方则是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生态宜居之城。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深感受到,苏州工业园区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GDP等一系列经济指标,更是园区在开发建造过程中所带来的制度、观念上的革新,敢于拿来的同时,又敢于再创造,在这里,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也让苏州在古老与现代碰撞中,带来更多的融合和发展。(耿昊东 李俊彦 郭彧 罗聪懿 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