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
歙砚
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光明网、咪咕文化联合主办的“致 非遗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动带你走进安徽黄山,领略特别的歙砚之美。
笔墨纸砚,又称文房四宝。砚虽然位居末位,可若从某一方面来说,砚为“四宝”之首,这大概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
砚,又有四大名砚之分,分别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歙砚,全称歙州砚,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包括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县。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关于歙砚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唐代左右,但部分专家学者根据对现存出土古砚的研究分析认为,歙砚极有可能始于汉代,晋代及南北朝时期不断出现,唐、宋时期已经遍及中华大地。
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开元年间,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地名),见到山溪里,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由此歙砚始闻天下。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有赞歙砚诗:“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
歙砚作为御赐品,始于唐末。《清异录》载,“开平二年”(908),梁大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薛贻‘宝相枝’各二十,龙鳞月砚各一。‘宝相枝’斑竹笔管也。南唐后主李煜视歙砚为“天下之冠”,第一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小微为“砚务官”派石工周全之,专门搜集佳石为宫中造砚。由于国主的重视,歙州一带的制砚业就更为兴旺了,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南唐败亡后,歙石开采停产五十年。到了宋代,歙砚进入大发展时期。
此时的歙砚雕饰线条光洁明快,整体大方浑厚。所刻人物多为单线阴刻,也有刻线和半浮雕结合的。同时出现了突出石上星眼纹色,并对其加以巧作的技艺。
景佑年间(1034-1037),歙州太守钱先芝调查到河水已经淹没了南唐歙砚砚坑,便“仙芝改其流,使由别道行”。由县令曹平主持使老坑坑口重新露出水面,歙石才得以大规模复采。但不久即“县人病,其须索复溪流如初,石乃中绝”。直至歙州太守王君玉继续开采歙石,复改溪流遵钱公故道而后所得尽佳石也,可见此次收获颇丰。水舷坑水蕨坑眉子坑等名坑皆在此次开发。后来在嘉佑年间(1056-1063),县尉刁谬任职期间重拾故坑,又开采了一次,亦属宋代最后一次开采。
元代歙砚的形式基本上延续了宋代歙砚但是略显粗犷和拙朴。元代至元年(1277)时任县令汪月山为了迎合达官贵人,发数都之夫力去挖掘歙石,结果石尽山压死数人乃己,接着又前往紧足坑挖掘,很快亏空,及至至元五年,此坑亦宣告塌陷。此后便长期停采,砚工们只好沿流拾残圭断壁来制砚,可仍远远供不应求。出现以他山顽黝之石冒充佳石之乱象使歙砚声誉大减。
明清两代是歙砚成为工艺品的重要历史阶段,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技术的日益提高为歙砚更具观赏性提供了技术保障,砚台已由朴素的实用品演变为精美的艺术品进而成为文人雅士的收藏品。
道光年间(1821-1850),歙砚仍为定期献给朝廷的贡品。据《歙县志》载:“道光间,每年三贡,每贡两份,六方者四匣,二方者两匣,共二十八块歙砚,定期以贡朝廷。”但自嘉庆至光绪末年,这一段时间至今未发现歙石开采记录。明清时期的歙砚和其他工艺品制作受徽州的砖雕、木雕、石雕影响,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从制砚工艺上来看,无论是造型还是构图,都达到了沉稳精炼的程度,具有端庄敦厚的艺术特征。
新中国建国以后,歙县、婺源县有关部门派出专人赴龙尾山对古砚坑进行调查和勘察。从1963年起,恢复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同时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探索歙砚石的发墨机理、歙砚石天然纹饰的成因及砚石的评价标准等,使砚材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改革开放以后,黄山市歙县政府更是重视歙砚艺术和产业,出台政策、采取措施、注入资金扶持发展,为繁荣歙砚艺术和产业创造条件。2006年成立了歙砚协会。2006年5月20日,歙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祖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歙砚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86年,王祖伟于安徽省行知中学工艺美术班,学习砚雕技艺,而当时歙砚宗师胡震龙受聘前往该校授课。毕业时进入安徽歙砚厂(歙县工艺厂)工作。
2012年王祖伟创新版的砚林珍品
《兰亭雅集》砚,惊世佳构、堪称古今。砚刻意境优美,精彩纷呈。再现了“曲水流觞之奇;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秀;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盛”。此砚作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改写了国博无当代砚藏的历史,成为砚艺界的佳话。近十余年来,王祖伟的砚雕作品多次在国内的专业大赛中摘得桂冠。
《黄山颂》歙砚2012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金奖;《田歌》歙砚入选2015年中国玉石雕刻艺术“百花奖”金奖;《新安揽胜》歙砚获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等。“志与道,据于德,依与仁,游于艺”。一块普通的砚石,经砚雕大师的点石成金、化平淡为神奇,成为美伦美奂的艺术品,这就是大师的“器道交融”的最高境界。据王祖伟介绍,歙砚的制作需要选料、制坯、设计、雕刻、配盒等流程。
选料
歙砚的选料要求十分严格,所选石材要有一定的块度、粒度,硬度也要适中。采下来的石料不等于都能制砚,往往还要经过挑选。选料工人按照规格、形状、工艺要求进行取料,然后剥板,将石料凿平,锯成一定形状,用水砂细磨成砚坯。
制坯
砚坯分为定型坯、自然形坯两大类。定型坯是按歙砚计划生产的规格型坯,如正方形、圆形、不规则形等。自然形坯则是就砚石之自然形状加以修整,锯磨成坯。
设计
根据砚石的石质形态,认真考虑题材、立意、构图、造型以及雕刻的刀法刀路。大自然赋予砚石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点因材施艺,即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不同的石品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因为歙砚石本身具备了自然的美,取其美之特点,合理地加以运用,要用得恰当,用得协调才能突出美的艺术效果。
雕刻
定稿(即设计成图案)后,开始凿坯,即将墨堂、墨池(也称水池)及背石、阴肚等部分该凿去的凿彩。有叙述历史的,有指出砚的特点,有的刻上得砚日期,有的是对砚的评价等等。
古代文人学士对歙砚的立意、构图及雕工是赞美备至的。歙砚砚边,多采用古器物之纹,如夔纹、云雷纹,间有云纹、几何纹、缠枝花纹和各种变异纹饰。整个造型和格调是古朴典雅、美观大方。也有砚背刻一些人物或动物、风景,刀法使用浮雕。
谈到自身经历时,王祖伟坦言在职业生涯早期,可能仅仅是为谋生,可到后来,是为了情怀,唯有不忘初心,方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如一句话所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有这么多热爱歙砚的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相信,歙砚技艺的发展会走到一个崭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