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文化产业培养创意“写家”

2017-03-30 18:45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3-30 18:45:26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责任编辑:贺梓秋

  创意写作植根于传统文学,但更侧重类型化写作,面对消费者,创意写作同样可以实现“普及与提高”的写作辩证法,实现传统文学的“文以载道”之功

  国内一些高校陆续开设创意写作专业,引发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这是一件好事,通过质疑、辨析、讨论,可以促进大家对这一新的人才培养专业的思考。

  据有关报道,自1936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创立第一个创意写作工作坊以来,至今在美国已有超过720个创意写作相关的专业点和工作坊,由还处在创作中的作家们担任教职,学员也多是作家,这种相对成熟的作家教作家的模式被视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对当代作家最大的文学支持体系”。

  目前在国内,围绕创意写作专业最大的争论仍是写作是否可以教,作家能否被培养。传统的中文系基本上都不以培养作家作为自己的学科培养目标,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创意写作专业也并不以培养专业作家为主要方向和目的。所谓“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任何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工作都不可能依靠标准化的课程训练来实现,文学艺术这种格外依靠才情和天分的创造性活动更是难以言传,这已然是共识。

  如此一来,文学创作或创意写作专业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其一,它可以成为传统作家成长的平台。虽然作家成长是非常复杂的个人化的事情,无通用模式可循,但写作能力却有一个养成的过程,写作技巧是可以而且必须经过不断练习获得的,专业训练非常有必要。创意写作专业将成为相关人才集聚、培养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美学家丹纳说,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艺术家的工作还有同时代的人协助”,艺术家们“观念的成熟与成形也需要周围的人在精神上予以补充,帮助发展”。一个有志于文学的青年可以在创意写作的平台上遇见文学的同道和良师益友,除了可以通过优秀作家的指点习得技巧,其精神气象和品位格调更能在与同行的相互切磋中不断提高。

  其二,也是最有现实针对性的一点,创意写作专业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优秀的“写家”。当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但高端创意人才面临巨大缺口。众所周知,国内几档颇受欢迎的电视娱乐节目,其创意版权多是从国外购买。电影、电视、动漫等缺少好的剧本,更是经常被业界热议的大问题。当代大众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的文化工业生产方式,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从业者甚众,但目前看来,往往是技术人才多于文化创意人才,兴趣爱好多于专业训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匮乏使得整个产业大而不强。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创意写作专业应运而生。

  作为创意文化生产的重要一环,创意写作植根于传统文学写作,但更侧重于类型化写作。其个人的创造性很大程度上要纳入集体的生产流程中进行考量。这确实是一项与市场、技术、资本结合得更为紧密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很可能不再拥有传统艺术迷人的“灵韵”。但是,面对消费者,同样可以实现“普及与提高”的写作辩证法,也同样可以实现传统文学的“文以载道”之功。此外,创意写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可以带来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能够影响和塑造社会大众的文化品格。如果说,传统文学标志着一个时代文化的高度,创意写作则决定着时代文化的基本状貌,不仅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

  以北京大学的创意写作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是具有深厚专业基础、高水平写作能力和出色创意才华的高层次应用型写作人才。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核心,这毋庸置疑。而强调“深厚专业基础”,是因为深厚的文学、文化基础无论对作家而言,还是对创意产业的从业者而言,都是厚积薄发、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底蕴。只有娴熟的技巧而没有精神涵养和人文情怀,最终只会沦为替外国创意产业做外包服务,只能搭架子、做包装,却不能进入核心的研发、创意环节,长此以往,将导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空心化”。至于创意才华的培养,重点是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创意写作的奥秘,同时积极将行业内具体的工作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成立项目工作坊,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本领。

  创意写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专业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走个性化培养之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有的希望实现作家梦,有的渴望成为网络写手,有的希望做电影、电视或动漫的编剧,还有的希望从事媒体、广告或文化策划工作。因材施教,尊重每个人的特点,培养出适合不同文体要求的优秀“写家”,使得学生毕业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厚基础、实践力,这才是我们期待的文化创意人才。

  无论如何,创意写作刚刚起步,筚路蓝缕,殊为不易,需要社会多一些关怀、支持和耐心,这是一项为了当代中国文化更有质量地发展而刚刚展开的事业。(金永兵)

[责任编辑:贺梓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