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22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在陕西西安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届论坛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文化自信与世界眼光”“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中华美学与当代呈现”“网络文艺与时代审美”举行了四个主题论坛,从哲学、历史、美学、艺术学、文艺理论以及文学、戏剧、影视、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多个学科作了深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探讨。人民政协报就文化自信的建设、尊重民族艺术、应如何面对当下文艺领域出现的新态势等问题采访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著名文艺评论家王一川教授。
艺术:通向文化自信的审美中介
问:我们今天提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不能是一种空洞的口号,它要落实在何处,您对此有何思考?
王一川:文化自信应当从多方面去考虑。它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到中国人自我意识的提升上,也就是落实到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成就的充分尊重和自我信任之上。没有这一条,何来文化自信?我认为,中国人在意识上应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自豪感和自我满足感,相信它能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具体地说,文化自信不是空谈,不能仅仅停留在管理部门的政策和精英人物的研究层面,而是要具体落实到全体人民的文化素养建设上来。就文艺界来说,建设文化自信,需要落实为更加具体而实际的中国人民对中国艺术及艺术文化的自信上,也就是对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艺术品及其文化品质的自我信任及尊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文化自信要通过活生生的具体形态去体现。按照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当年的分类,文化由六种形态或同心圆组成: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历史。艺术正是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今天的文化早已衍生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具体形态了,如数字技术、跨媒介、互联网文化及电子游戏等。艺术终究是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同其他多种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共生和相互渗透的关系,既从其他文化形态中吸纳养分,同时又给予其他文化形态以特殊的影响———它是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具备中介性或公共性作用的特别富于感召力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是通向文化自信的审美中介。倡导文化自信,就要切实用好艺术这个审美中介。
照镜子、传基因、接新环
问:我们在尊重自己的艺术方面需要做怎样的努力?
王一川:当前中国人的艺术生活中有三种艺术形态尤其值得关注:一是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品,可称外来型艺术;二是古典传统的艺术品种,可称古典型艺术;三是进入现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创作的新型艺术品,可称现代型艺术。就这三种艺术形态看,哪些或哪种艺术形态对当前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建设更加重要或尤为重要呢?
外来型艺术在输入到中国之后,对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乃至整个心智都会产生影响。如今不必旅行到国外,而只是在国内甚至家中,就能在电影院、电视机前或书本上感受外来型艺术作品。外来型艺术的影响力处处都能见到:希腊的雕塑、欧洲的文化艺术版权产品、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等外来型艺术,正在参与着中国人心智结构的养成。对于文化自信来说,我认为这也是必要的一环。
外来型艺术最基本的作用,应该是作为我们自己的艺术的批判性借鉴、学习的外因。也就是说,它是我们自己的艺术的一面镜子。作为外来者镜像,它的作用是为了让我们认清自己同别人的差异,以及我们比别人更好或更独特的地方。但是不少青少年对外来型艺术,不分你我、不分内外,有的甚至直接把外来型艺术当成自己的艺术去盲目崇拜,而对于自己的影视、小说、美术等作品则不屑一顾。我认为,我们的眼光应该是全世界的,但是我们的重心却应当是民族的。当前,应帮助青少年认识到中国人要对自己的文化艺术能够鉴赏、评论以及创造才是最为重要的。
说到古典型艺术,我所谓的古典型艺术是中国古代创造的艺术,是指从先秦到晚清时期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古典型艺术是伟大的,其地位是无可争议的,它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可以帮助今天的人们识别中国文化的身份,如唐诗、宋词、元曲、文人画等,它们对于我们今天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归结起来,古典型艺术最为重要的作用是传承基因,即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基因,以便帮助我们在当今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识别、认知自己的文化身份。
古典型艺术毕竟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风景了,作为遗产对我们存在着影响,它不再是今天艺术的主流。古典型艺术需要去尊重、保护和传承。晚清以降,我们的文学是用现代汉语完成的,音乐是吸收糅合了西方音乐的,美术是借鉴油画来更新国画的,在戏曲的旁边又舶来了话剧……这些现代艺术形式和古典型艺术相比,是稚嫩的,难怪现在很多国人崇拜外来型艺术、推崇古典型艺术,而轻视现代型艺术。但是今天,我们的文化自信建设中最关键和最困难之处不在于认知外来型艺术和古典型艺术,而在于给予现代型艺术以必要的而又重要的承认和尊重。
现代型艺术确实存在很多缺点或弱点。人们普遍的观念是,新诗不如旧体诗、话剧不如戏曲、油画不如国画。但应当看到,现代型艺术毕竟只有短短100多年历史,而古典型艺术则经历了几千年演变。我们应给现代型艺术以足够的时间、耐心和尊重。我觉得,当前建设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辩证地处理现有上述三种艺术形态之间的关系,目标在于建构起多元而有序的中国艺术格局,形成外来型艺术、古典型艺术与现代型艺术之间多元共存、相互共生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更新现代型艺术的形态,依托当代中国生存体验去寻求新的表达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要在继续让外来型艺术起到他者镜像的作用以及古典型艺术继续传承其基因的基础上,着力为现代型艺术打造新的链条,即增加新的“圆环”,使得现代型艺术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这可能是当前建设文化自信的重中之重。所以,我把这三种类型的艺术简要地概括为照镜子、传基因和接新环三方面。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自信与艺术传播
问:在互联网时代,艺术又不可避免地身处其中,或深受影响,树立文化自信,对于互联网时代的艺术传播有何作用您如何看待?
王一川:我把当前互联网时代的艺术也分为三种:网络型艺术、倚网型艺术和疏网型艺术。这里的焦点还是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你可以不上网或不经常上网,但是你不能不承受来自周围网民及其网络的几乎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的巨大影响,以至日常生活乃至艺术生活都在无形中被改变或正在被改变。
第一种网络型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很大,它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形成网络人气作品。比如小说,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读到作家的著作后及时反馈意见,提出建议,促使作者继续写下去或改变原有构思。如果形成了超常人气,就会导致IP(IntellectualProperty,知识产权)作品。所以网络型艺术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成为今天一些艺术家的艺术灵感的发源地,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统治力。但是,与此相伴随的总是浅俗化、平面化及喜剧化等倾向,满足网民的网上娱乐化或狂欢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