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 星
电影进入网络时代是一个事实,而电影票房高涨也是事实。所以网络时代电影无可置疑的与之相联系,但有不少人怀疑互联网资本大鳄介入有损于电影作为内容产品的价值;而我也对于依存于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必然有利益电影生产传播产生疑虑;至于电影票房的获取在习总书记谈话中已经表达出不能为市场马首是瞻的认识,等等。时代显然变化,当下电影认知思考不能离开网络这一背景。
一、网络时代的确定性在于改变行为方式进而改变观念
对越来越多的中青年而言,电视机开机都是奢侈的事情,但电脑不可缺少而手机则须臾不可离身。去年和这个月,微信上海某一设备问题,网络上惊呼世界怎么啦的声音一片。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占据视觉的时代早已到来。而在这一年,安静的学校原来越不安宁,从某某学校的美女外语老师热火传播照片,到北师大女神火爆,再到前几天的美女生物实验老师热传,网络让学子们蠢蠢欲动。我们还避得开网络世界的影响吗?显然不能,就知识获取与资料查询,无论是学者还是学生,网络搜寻都有其便利性,哪怕只是成为知道分子,也大大扩展了人们的知识获取范围,快捷而便利。
影像世界也是如此,互联网成为大大有利于影像生存、发展、传播、导引的媒介和利器。而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改变世界传播景观,数字成为全产业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和不可或缺的能量。电影文化在数字网络时代相较于之前,让位于新的技术和新的传播媒介促使带来巨大改变,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类审美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微电影生产、网络视频的铺天盖地、粉丝经济的产生、格瓦斯预订、看电影网上浏览和预告的意义、知晓不知晓电影的途径依赖网络传播人际传播、评论最大的权威在网络上等等,都是以往匪夷所思的现象。而看看诺基亚被被微软收购,其总裁伤感地说:好像我们没有没有做错什么?是世界变了。——不看清世界发展趋势难免没有做错什么却就无奈错了!
也许以偏概全,但新一代人掌握世界、看待世界的工具和传播渠道在变化,疏离了纸质年代“知识成团”的认知方式,日渐成为缩短时空、极迅捷的认知方式,这一点非常重要。80后,尤其是90后00后,完全通过互联网产生世界认知,这就导致了移动互联网对人的交际、工作、心机的发展,从而改变了人的观念、生活方式、认知方式,这个趋势只会加剧,不用说商家在研发移动造就生活的眼镜、头盔和随意就是投影互联网的桌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二、网络时代的电影受制影响日渐明显
“前网络时代”或者说”浅网络时代”,电影是胶片时代产物,依赖影院放映,注重单一性观众的影院感觉创造,观看者的趣味无论是民工、集体包场者、谈恋爱人,艺术趣味观众等等,都显得单一明确,电影的判断标准再不一致,内容故事的要素也占据主体,电影美学观念或者无意识观赏趣味还是朝着审美方向。而电影专家、老阅历人的经验对于看电影人都还有指导性意义。而如今的网络时代电影感觉改变了许多。这一改变是全方位的改变,包括从创作投融资、策划预测、宣发、创作作品内容、路演、确定档期与放映改变、放映的样式、宣传介入跟进步奏、评价和后续走向(续集)等等,都或多或少牵连着互联网这一因素。至于受众素养则越来越直接和互联网相关。至于直接和互联网相关的微电影等则是取决于网络生产需要、网络受众参与与观赏需要的产物。互联网思维的提出虽然有异议,但的确需要正视。周鸿祎的“互联网思维”议论纷纷,但他总结了4个关键词: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却需要思考。比如免费的商业模式对于我而言却一再觉得有意思:一般而言我们都认为商业行为必须讲求回报,所以简单的认为必然有直接的付账关系,但他认为宁愿花1000晚创造一个在互联网上的免费产品让几千万人免费使用,也比投入广告去打水漂。这一思维就是互联网的:需要广泛传播而造就粉丝,却似乎没有回报,但其实更大的互动在后面。关键是只有网络可以也需要不直接的商业物质对物质的交易,却直接赢得关注和拥戴。这一思维的关键是无为而为。想想杨幂因为《孤岛惊魂》她所奉献的70%的粉丝而让电影仅仅300万却得到几千万票房,而那个路阳的认真创作的《绣春刀》却只有9千万票房,因为没有知晓度。
三、网络时代的电影改变与品质、市场票房关系
我们需要研究互联网和电影品质这一内涵与票房这一外在呈现之间的关系。电影依然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众的文化影响很大,所以国家对于电影的已经不是简单文化产品或者产业支持物种,而是关系国家文化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显然,电影也越来越和网络相关。
在人们对电影市场兴旺却开始质疑的时候,电影品质话题凸显,品质是什么?一般人抱持者电影的思想内涵决定论,这没有错,但以为品质就是传统的电影规则和审美范式,难免和电影品质产生抵牾。电影品质是情感思想和现代人的精神互通关系。为什么《失恋33天》忽然大卖,成本859万(加宣发1500万)获得3.46亿票房?王小骞、王小贱们的情感生活打动了时代男女们。而7亿收入的《后会无期》在电影专家眼里简直无可忍受其非公路片模式,不完整、不符合规范、思路怪异等等,但其实这里既有胶柱鼓瑟的嫌疑,更是忽略了互联网时代的受众---电影用户的需要。对,是用户而非客户的需要,互联网上年轻人到处网购大大小小用品,不合适就退换,不在于最好而在于喜欢,因此标准就大大差异----祛魅年代的无法定于一尊的审美概念必须重视。前一段网络上传若干年前酒吧2个女性因为撞衫而撕扯(旁边不相干男人也打起来),这显然是一种思维,但你无法判断其对错。外在感觉是用户自由性和个性感觉凸显的需要。我的文章在《艺术评论》发表,其后文章认为《一江春水向东流》才是电影典范,似乎不错,却显然时代错位。审美需要,但认知绝对不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认识。
互联网全面影响着社会生活,我从研究撰写博客到投入微博观察其发展,到微信参与,的确看到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比如你是不是被定为头条决定了你的关注度,喻国明最近文章提及关于居民智能手机使用状况调查,其中中国智能手机下载的APP客户端平均23个,但每周至少点开一次的平均7个,结论是不能进入人们选择的7个客户端,那就一周被人点开的机会都没有,你的价值影响力无法实现。他说:“这就是寡头竞争的残酷”。所以他说互联网是一个重新聚合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的一种结构性的力量,所呈现出来的是和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面目。“如果我们还是把它仅仅看成是一个渠道、通路、手段的话,那我们是在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