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络广播剧:用声音叙事传情

2017-01-05 10:03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1-05 10:03:43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开栏语】

  为切实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建设主流网络文艺评论阵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同主办“网络文艺评谈”专栏。针对当下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话题积极开展评论,现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稿件,择优刊登于光明日报。投稿邮箱为:[email protected],期待您的原创来稿。

网络广播剧:用声音叙事传情

  作者: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乔世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谓传统广播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后来,由于电影电视等迅速崛起,受众对视觉艺术似乎更为热衷,广播剧逐渐走向衰落,至今在传统广播电台,也已难觅踪影。不过,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出现与普及,网络广播剧应运而生、异军突起。网络广播剧,是指在网络上制作和传播的广播剧,以演播者的声音和音响、音乐等元素作为表现手段,来创造听觉形象,推动故事发展,传达人物情感。

  大概自2003年起,网络广播剧在声音艺术爱好者的小圈子里崭露头角,带有浓厚的自娱自乐色彩。一个制作团队少则三五人,多则上百人,常常汇聚了导演、编剧、播音、编辑、美工等多方力量与智慧。他们大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在兴趣驱动下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创作者,彼此之间也较易实现自由合作,或者通过在线聊天工具对戏,或者各自录制所承担角色的台词,再由编辑后期合成处理,不亦乐乎?作为网络文艺的一支生力军,网络广播剧的制作可能并不如传统广播剧那么专业,但它从策划到上线的过程中,有着突出的草根性、大众性、开放性和交互性,对普通大众的创作能量,是一种有效激发。

  网络广播剧的快速发展,与网络文学的兴盛也有很大关系。网络文学为网络广播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例如,《盗墓笔记》《鬼吹灯》《何以笙箫默》《左耳》《匆匆那年》《微微一笑很倾城》等网络文学作品问世后,均被适时改编成了网络广播剧而广为流传,其中一些作品还有多个广播剧版本。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广播剧对网络文学作品声音维度的呈现,不仅延伸的是网络文学的影响触须和媒介表达,还拓展和丰富了网络文学的阅读体验。人们在业余时间,可以放松心情、闭目听书,在声音演绎的故事中放飞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网络广播剧制作团队已有一百多家,每年出产作品几千部(集)——短的三五分钟,长的数十集甚至上百集。有的演播者还因出色的声音条件、独特的演绎风格而成为粉丝们喜爱和追捧的“声优”。如是,交织着传统风格和现代气息的网络广播剧,顺应了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积累了自己的受众群。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譬如,题材以言情剧居多,忽视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过于追求声音品质,忽视了故事本身的完整性、合理性,叙事缺乏层次感和空间感;剧中人物大爆粗口或者满口网络语言、地方口音,有时显得过于刺耳和哗众取宠。除此,优秀原创剧本匮乏,在文学作品改编和背景音乐使用上容易出现版权纠纷。诸如此类的短板,制约了网络广播剧的长远发展。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动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在创作过程中用心投入、精益求精,网络广播剧的品质才会根本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声音魅力,以好声音、好故事来记录世界、表现生活、诠释梦想和传递情感,真正实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成为人民热爱的艺术。(乔世华)

  【相关阅读推荐】

  周由强:坚守与求变: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网络文艺评论

  庄 庸:网络文艺评论亟需“进场”

  夏 烈:网络文艺批评的三个学理支柱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大格局”与“小世界”

  李 春:网络大电影:中国类型电影的实验场

  黄鸣奋:让网络电影为提高信息素养助力

网络广播剧:用声音叙事传情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责任编辑:李姝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