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开局之年,呼伦贝尔市不断深化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律性的认识,深刻把握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经济、社会特性,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水平,探索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内生动力,使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执政基础更加牢固,成为推动呼伦贝尔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的战斗堡垒和排头兵。
在夯实基层执政基础的实践中发挥根本性作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决定基层党建的发展出路,基层党建的工作水平决定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水平。呼伦贝尔抓住欠发达地区这一基本事实和发展不足这一主要矛盾,立足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认真总结普遍意义上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般规律,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攻方向、工作重点、路径模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大力实施北疆基层党组织固本工程,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基层党建运行层次和水平实现了新突破,形成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夯实了基层执政基础。一是抓重点,突出人的建设,统筹推进以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为核心的各类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潜力,关键是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各旗市区结合实际,采取民警村官、副科级后备干部村官、科技特派员村官、纪检村官、后备干部村官和企业家村官等形式壮大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组织工作、群众工作上的独特优势,整合人才资源,打造精英团队。立足于推动经济发展和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组建了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经合组织、大学生村官、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员队伍。立足于为基层党建和助力发展提供舆论引领、思想支持和营造氛围,组建了党建特约信息员、宣讲团队。立足于服务群众、加快城乡协调发展,组建了社区精品推进队伍、非公企业党建骨干队伍。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基层人才队伍互为补充,实现了人才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互动。二是抓创新,突出载体建设,统筹推进以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为抓手的有效载体建设。搭建平台、创新载体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释放活力的助推器。通过党建功能区这个载体,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类型和工作任务划分不同党建类型,解决了党建工作不能全覆盖、留死角的问题。通过“百村攻坚、百村示范”和村级党组织分类管理这个载体,解决了村级党组织和党员涣散乏力的问题。通过精品社区建设这个载体,解决了社区服务功能不强的问题。通过打造“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这个载体,催生裂变效应,提高了农牧林区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哈斯 刘占民)
在促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发挥推动性作用。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所在。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体现在推动科学发展上。从战略的高度上来定位基层党组织建设,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点,把“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作为每一个基层党组织的首要任务,以促发展、增实力体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实践证明:越是在改革攻坚的艰难时刻,越是在发展稳定任务的繁重时期,基层党组织就越需要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重要任务,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完成重点任务、破解发展难题上创先进、争优秀。二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中心任务体现在保证科学发展任务的完成上。以“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为主旋律,深入开展“坚持主题主线、促进科学发展”实践活动,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发展为先、以发展为重,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等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步伐上创先进,在明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水平上争先进,着力解决阻碍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把广大党员的精力和智慧都集中到科学发展上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带领农牧民增收致富中有新作为,使争创精神成为推动发展的“精神品牌”和“无形资产”,成为建设“建设幸福呼伦贝尔”的强大动力,为实现全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两个高于”、“五个翻番”、“五个定位”作出新贡献。
在强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用系统的思维和整合的理念谋划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途径和方式,有效整合党建资源、社会资源,使党的群众观点成为广大党员的具体行动,不断扩大党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工作覆盖面,使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成为核心与灵魂,让广大群众有幸福感、共享繁荣。一是健全基层党组织宣传教育群众的工作体系,增强在社会管理中的向心力。构建了以基层党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等为重点,发挥信息化、网络化优势的宣传教育群众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宣传教育群众的工作能力,将经济社会改革的正确认识,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同层次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用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使群众的认识趋于正确,心理趋于平衡。二是健全基层党组织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增强在社会管理中的凝聚力。社会管理的理想目标是服务不是管理,关键是提高服务水平。拓展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建立长效机制,搭建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在职党员进社区、无职党员领岗履责、城乡互帮互助、党群共建活动等联系服务群众活动载体,将组织功能渗透到各个领域,辐射到群众中去,形成党组织、党员凝聚群众的生动局面。建立领导班子联系帮扶基层平台,主要领导干部实行联系服务基层责任制,变定期下基层为常态下基层,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吃水难、住房难等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健全基层和谐稳定的工作体系,增强在社会管理中的感召力。面对新形势,基层党组织更要优化社会管理,理顺各种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和谐。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和专项化解行动,抽调党员干部组成包联组,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积极行动,深入基层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立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代表委员联系群众制度,畅通群众利益表达诉求渠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沟通协调作用,主动排查隐患,调解纠纷,化解民怨,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牙状态,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流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