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病菌”事件的出现,让医学界更多地关注到抗生素滥用问题。临床医师尤其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师,有时会发生抗生素“使用不当”或“过度使用”(overuse)的情况,但多属无奈之举,是基于患者沉重的病情和“谋生存”的强烈愿望。
在期待中前行
缺少诊断学实质性的进步是令临床医生产生无奈和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验室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和可信赖的准确度告诉医师,患者是否感染?是否细菌感染?感染的菌种、浓度、致病力等是临床医师最期待的。
但临床医师不能仅仅耐心等待诊断方法学的进步和新药的研发,也应该做些什么,如训练基本功,全面细致地采集病史和查体,正确留送标本和解读实验报告;积极找寻感染部位,基于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致病菌,并结合局域药敏了解其耐药现况;熟知常用抗菌药物的安全性、抗菌谱、药代动力学和(或)药效动力学特点及作用强度等;重视患者病情、危险因素,适当参照指南推荐,强调个体化原则,实施系统、立体的治疗。努力做到从正确到准确,分层次使用抗菌药物。
控制院内感染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怎么调动一线医护人员的主观意识、主观行为是个大课题。
在反思中寻路
重症医学是现代临床医学发展和进步最快的学科之一。在感叹ICU能够长时间支持生命的“无边威力”的同时,人们应当深思与ICU伴存的巨大挑战。这种挑战已经超越医学本身,是大社会的认同性和承受力面临的挑战,是人类生存观面临的挑战。简而言之,ICU的出现使原先的“不可能生存”变成“长时间不能死去”,但患者又无法脱离置入装置和器官支持的各种治疗,无望转出ICU。且不说这种“僵持状态”带来的精神和经济的巨大代价,仅从抗菌药物耐药的角度讲,它是快速产生高度耐药细菌的最佳温床。
最近一些学者热议的“生前预嘱”话题。如果通过各界努力能够推进此举,至少会有一部分处于生命末期的患者,或者不愿忍受躯体痛苦,或者不肯失去生命的尊严,或者不堪高额的花费给家庭、社会带来无尽压力的患者,不接受或放弃这些“无尽头”的功能支持。这对减轻目前细菌耐药重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