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联合公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就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原则、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及管理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要求。
这个《指导原则》是我国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第一部指导性意见。其中,将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作为分辨临床是否正确、合理地应用此类药物的基础之一。无指征预防使用抗生素是临床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的典型行为之一。为此,笔者就无指征预防使用抗生素的发生原因、危害及对策,采访了解放军302医院感染七科医学博士刘士敬。
无指征预防使用抗生素较为普遍
刘博士说,在没有任何适应征的情况下,以所谓预防感染为目的,或是安慰性地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即为无指征预防使用抗生素——实际上是滥用药物。
刘博士指出,这种现象在临床中较为普遍,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外科手术中的Ⅰ类切口手术不主张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是,大量临床调查发现,我国大约54%以上的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都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另外根据有关规定,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在手术前或切口受到污染前使用,即至少在手术切皮前开始使用,但在临床实际中,大约33%的手术患者都是在术后才给予抗生素预防治疗,预防治疗时机不当。
又比如,一名患儿以腹痛住进某医院,后查明是有机磷中毒,患儿入院时并无其他不适,该院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使用庆大霉素进行预防性治疗,最终导致患儿出现耳聋。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恰当使用耳毒性抗生素导致耳聋,其中95%以上为氨基糖甙类药物。一位76岁的老人患慢性肺病多年,长期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今年9月,老人肺病再次发作,使用多种抗生素都不见效,病情越来越重,结果X片及CT检查显示,老人正是发生了霉菌性肺炎,生命垂危。这是患者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耐药现象以及二重感染导致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