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市有设施一流的文化中心,乡有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村有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室。清晨,村民们在文化广场跳舞打拳扭秧歌;晚上,有的在图书室读书看报,有的在活动室排演文艺节目。足不出村的老人也谈天下大事,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因有滋有味的文化活动而对家乡充满憧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仅满足了村民的精神需求,更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无限活力。山西省高平市用先进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被国家有关部门誉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市”。
高平市是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嘉禾落地产生农耕文明”和“神农尝百草奠定中华医学”的神话至今是高平人民的骄傲。改革开放以来,高平人民弘扬炎帝精神,艰苦奋斗,硬是将一个落后贫穷的高平建设成为闻名全国的“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成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审视高平的现实和历史,高平市委市政府清楚地认识到:高平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狠抓农村工作;而要将全市的广大农村建成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只有抓好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才有灵魂,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农村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一个乡一个村地研究制定乡村文化建设规划,并严格考核体系,把文化建设的“软任务”变成各级干部工作的“硬指标”。市乡村三级书记带头抓文化,将文化建设变成领导主抓、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社会行为”。
大力培养文化人才,选拔16名有文艺才能的年轻干部担任文化副乡长,利用专业演出团体为乡村培养文艺骨干,通过典型带动、资金补助和政策扶持的办法发展民办文化团体,目前全市已有民间演出团体223家,从业人员达6900多名。
加大财政投入,在资助乡村兴建文化设施、奖励文艺演出团体到农村演出的同时,制定文化惠民低保政策,免费为贫困山村送戏送电影送书籍。三年来,仅市政府就为文化建设拨款2.2亿元。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高平市的干部群众表现出极大热情。以永录乡为例,该乡集体经济薄弱,但乡党委采用“民营企业投一点、向上级部门要一点、各村自己挤一点、发动村民捐一点、乡财政扶一点、对口单位帮一点”的办法大搞文化建设,仅两年时间,就兴建了10个文化广场、13个文化活动中心。党委带了头,群众争上游。民营企业家姬五女得知村里要建文化广场,连夜找支书要捐资300万元为村里盖一座能容纳1000多人的文化礼堂,礼堂竣工后又出资70万元,组建了一支由70多名村民组成的军乐队。据估算,近三年,全市农村文化非财政投入达4亿元。
文化如源头活水,为高平农村注入了无限活力。永录乡东山村原是高平有名的穷村,党支部书记李宝山认为,东山村落后,主要落后在村民没有进取心,便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一首旨在激励村民通过自己的“干劲”“拼劲”来改变东山落后面貌的村歌《东山之歌》,并教村民演唱。歌声响彻全村,震撼了每一位村民的心,于是,全村人便团结起来,创办企业。如今,东山村已成为高平有名的文明村、富裕村。
三甲镇是高平的工业区,企业星布,客商云集。村民们在享受富足的同时也有一些怨言:“地都被企业占了”,“钱都被外地人赚了”。镇文化中心收集坑企害商造成恶果的故事编成小品在村民中演出,村民在笑声中反思自己的得失,爱企爱商蔚然成风。北城办事处边家沟村人多地少,许多村民没事干,在外创业富起来的李兴旺兄弟投资2500万元与村里共同修建了一座集休闲娱乐、文体活动为一体的山庄,一下解决了6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谈起这些变化,高平市委书记谢克敏道出其中真谛:“文化是养料,能滋润干部群众的心田;是旗帜,能凝聚干部群众的心思;是源泉,能激发干部群众的创造力;是产业,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