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搞党员服务群众的活动有时就是“一阵风”,没有持久性,“学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现象,并不是个案。
现在,石景山的“党员服务”实行了项目化管理。所谓项目化管理,就是相关文件下发后,由社区根据自身状况申报项目,上级组织机关再进行审核答辩,一旦通过,社区就进行立项并开始实施,成为制度,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借鉴企业项目管理的模式,把服务的内容用“项目”固定下来,把政策用实际行动来落实,把以前临时性的活动变成持久性的工作。自今年4月份以来,石景山区已经有18个项目变成了长期工作,惠及10万百姓。
党员主动,找准项目
项目化管理,关键是找准项目。
不同的社区各有区别,有些社区老人多,有些社区年轻白领多,有些社区弱势群体比较多。过去搞活动“一刀切”,有些地方受欢迎,但也有些地方遇冷落。
“好活动也要找准对象。”八角街道特钢社区的老党员张积武说。今年72岁的张积武所在的特钢社区,居民大部分都是首钢的退休职工,40%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老旧小区里,“很多老年人需要的服务项目都没有。”物业管理不完善,周边设施匮乏,使老年人的一些需求成了奢望。
特钢社区里的退休老人中,有很多人都会修理自行车、钟表,甚至还有退休的厂医能够进行简单的检查和诊断。这些“能人”有力也无处用。曾经,社区也举办过量血压、给老年人理发等类似的活动,但那时都在“七一”、“十一”等节日的前后,就一天。很多老人排了一天的队,连个头也没剃上。
那时有些活动是临时的,党员也是接到文件再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主观能动性。
去年,石景山“党员服务”实行项目化管理,向党员发出了项目征集的号召,很多党员纷纷根据所在社区的特点寻找突破口。张积武想:为什么不把这些老年服务固定下来?社区立马把有手艺的能人集中起来召开恳谈会,大家一拍即合,当时就有十多人表态愿意长期为居民服务,“金色亲情服务队”成了项目的名称。
很快,特钢社区的这个项目就与其他社区的三十多个项目,进行了首批申报。
街道审查,规范制度
各社区自行设计的项目被申报上来之后,就由街道进行审查。
今年四月份,八角街道组织召开了项目论证会,“金色亲情服务队”等项目申请书摆上了桌面,一个一个“过筛子”。
街道、区委组织部等部门组成的论证审查小组,对每个项目就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提问、论证、补充,“和以前完全不同,简直就像企业的招投标大会。”不完善的方案被当场发回去,或者进一步修改,或者就被“毙掉”。
即使立项之后,项目也会接受每半年一次的考核,效果、持久性都会成为考评标准,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如果不切实惠民会立即叫停。
“严格审查,就是为了让工作真正为百姓服务,让原先松散的服务更加规范,更加制度化。”八角街道工委副书记蒋志谋说。
八角北里社区的歌唱队、舞蹈队、秧歌队聚集了一批有文艺特长的党员,但原来的管理相对松散,一年要排多少节目,固定什么时间活动……这些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规划,走一步算一步。
如今,这些文艺团体申报了“文化大舞台”项目,成立群星艺术团、举办每年一届社区文化节、五到十月每月一个文化主题……所有工作全都细化,所有计划全都提前制定完备。
“土八路”变成“正规军”,原先相对松散的“党员服务”成为了立项科学、执行规范、审查严格的长期项目。
群众受益,党员争优
“金色亲情服务队”的成员由十几人变成了几十人,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居民好评如潮。
服务队的老党员们,年龄最小的也有61岁了,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给自行车换后轴,需要反复弯腰低头,为居民理发剃头,人多的时候半天都喝不上一口水……面对这些年轻人都“皱眉头”的体力活,老队员们从来不说苦叫累。
党员服务,受益的是老百姓。公园北社区老旧楼房居多,老年人居多。原先很多老人生病,救护车来了,但是抬不下来。该社区成立了“担架队”,居民生病后打完急救电话,就给“担架队”打电话。
如今,这只担架队已经有成员21人,抬过社区内的30多人,成了急救医生的“先锋队”。
自“党员服务”实行项目化管理以来,一个社区一个品牌,一个党委一个特色,“金色亲情”、“担架队”、“民情工作法”、“服务领航站”……目前已经确立的18个项目,已让10万居民受益,党员找到了施展的舞台,百姓得到了贴心的服务。(记者 祁梦竹 通讯员 祁月)
[上一篇] 新疆奎屯:“绿色通道”为民 “贴心服务”解难
[下一篇] 北京市石景山区“星级争创”推动创先争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