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利于广大群众充分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理解支持创新文化,加深公众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详细]
以色列国家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著名微生物学专家
印度尼西亚国家科学研究院合作、法律和促进局公众参与科学处处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
北美科技中心协会主席、加拿大北方科技馆CEO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伊兰·切特介绍,在以色列,会有很多针对小孩子的科学课程,帮助小孩子了解科学怎么能够让他们更加快乐,明白科学怎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色列现在不少开放性大学可以提供科学课程的帮助。
“现在科学和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科学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北美科技中心协会主席、加拿大北方科技馆CEO盖伊·拉拜在18日举办的“科学素质与文化包容”论坛中表示,尽管有一些科学本身是比较复杂的,但应该尽量做好科普工作,使得普通老百姓也能够理解科学,甚至参与到一些科学项目当中。
“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不仅应当求真,还应当求善,求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王玉明在18日举办的“科学素质与文化包容”论坛中表示,现在的年轻人不仅要把专业学好,还要把科学、人文、艺术融合起来,涵养包容精神,学习东西方文化,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段伟文在18日举办的“科学素质与文化包容”论坛中表示,面对社会性科学议题,如果从文化维度将科学视为人类有限知行体系,科学在文化上的可接受性就成为化解问题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在18日举办的“科学素质与文化包容”论坛中表示,科学精神不全是西方舶来品,中华文化本身不缺少科学精神的基因。
在18日举办的“科学素质与文化包容”论坛中,来自印度尼西亚科学院社区科学促进部门负责人尤纳藤不仅介绍了表达了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同时还分享了让青少年成为促进文化包容的变革推动者的经验做法。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增强文化包容性的重要方法。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利于促进科普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广大群众充分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有利于培育理解支持创新的优秀文化,提升公众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为此,在中国科协举办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光明网将承办“科学素质与文化包容”专题论坛,该论坛于18日下午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如何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促进文化包容与提升文化自信等核心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为进一步完善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中国模式,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全球合作机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13:50-14:00 主持人开场
14:00-14:15 Ilan Chet《从大学到工业的技术转变》
14:15-14:30 王玉明《科学技术工作者应有的包容性人文情怀》
14:30-14:45 Guy Labine《让大众参与气候变化科学》
14:45-15:00 段伟文《社会性科学议题中的科学理解与文化沟通》
15:00-15:15 Yutainten《印尼如何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15:15-15:30 孙小淳《儒家文化与科学精神》
15:30-15:40 茶歇
15:40-16:30 圆桌论坛
16:30 分论坛结束 合影留念